《独自在家》教学设计
作者:小丸子 时间:2017-05-24 10:28:55 我要投稿!
学情分析: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纪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知道非常重要。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父母外出机会的增多,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学生,在家独处的时间将越来越多。他们平时与父母相处已成习惯,一旦短暂分离,独自在家,最初也还高兴,认为无拘无束,是自己的自由空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觉得无聊,那种孤独感、害怕心理会逐渐显露,到了晚上,更会产生恐惧感。他们不知道如何调剂和安排时间,更不知道如何调剂和安排时间,更不知道怎样克服孤独、害怕和恐惧感。为此通过本节课,引导学生倾诉独自在家的种种感受,知道学生克服孤独、害怕、恐惧感,学会独立,学会锻炼自己,合理安排独自在家的时间,愉快地生活,愉快地生活,拍样学生能够独立意识和自主自立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
1.克服孤独害怕的心理。
2.要有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两个活动来进行。
活动1“克服孤独害怕的心理”
1.教师启发谈话:你们在家的时候,一般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其他的人陪着,你们的感受怎样?如果一旦这些人都不在身边,你独自在家时,感受又是怎样的?由此引出课题“独自在家”
2.“触景生情”。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并提出问题:我独自在家时,有哪些体验和感受?
3.学生列举自己独自在家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倾诉、排解内心的孤独和恐惧心理。
4.小结:独自在家时,要克服孤独害怕的心理,学会锻炼自己。
活动2
主要有3组活动形式组成。
1、 “各抒己见”:教师先出示“爸爸妈妈的留言,并设问:假若你见到这样的留言,心理会想到什么?学生谈设想后,教师再让学生谈汪晖这时的心情,从而说明汪晖独处时有愉悦心情和独立意识。
2、 “帮助选择”: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并提出问题:汪晖会选择哪种方式?学生帮汪晖选择并交流。
3、 “填写交流”:引导学生读文后,提出问题:你猜想一下,汪晖会怎样安排晚上的这两个小时?学生交谈后,在各自填写;按四人小组讨论各自的安排,看谁安排的比较合理,引导学生自理;然后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独自在家的体验和感受。
教师总结:当我们独自在家时,一是别害怕,二是要有独立意识和自主自理能力。另外,我们更要学会保护自己的个人人身安全。比如当有陌生人敲门时,不能开门,遇到紧急情况拨打相应求救电话等。总之,希望大家从现在开始,要意识地培养自己,做一个独立、自理、自立的小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