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郢·屈原·赏析

哀郢

屈原

皇天[1]之不纯[2]命[3]兮,何百姓之震愆[4]?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5]仲春[6]而东迁。

去故乡[7]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出国门[8]而轸怀[9]兮,甲之朝[10]吾以行。

发郢都而去闾[11]兮,怊[12]荒忽兮焉极?

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

望长楸[13]而太息兮,涕淫淫[14]其若霰[15]。

过夏首[16]而西浮兮,顾龙门[17]而不见。

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18]。

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19]而为客。

凌阳侯[20]之汜滥兮,忽[21]翱翔[22]之焉薄[23]?

心■结[24]而不解兮,思蹇产[25]而不释[26]。

将运[27]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去终古[28]之所居兮,今逍遥[29]而来东。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

背夏浦而西思[30]兮,哀故都之日远。

登大坟[31]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哀州土之平乐[32]兮,悲[33]江介[34]之遗风。

当[35]陵阳[36]之焉至兮,淼[37]南渡之焉如[38]?

曾不知夏[39]之为丘兮,孰[40]两东门[41]之可芜?

心不怡[42]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

唯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忽若[43]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44]而含戚[45]。

外承欢之汋约[46]兮,谌[47]荏弱[48]而难持[49]。

忠湛湛[50]而愿进[51]兮,妒被离[52]而鄣[53]之。

尧舜之抗行[54]兮,瞭[55]杳杳而薄天。

众谗[56]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57]之伪名[58]。

憎[59]愠惀[60]之修美[61]兮,好夫人之忼[62]慨。

众[63]踥蹀[64]而日进[65]兮,美超远[66]而逾迈[67]。

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68]。

信[69]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 而忘之[70]?

【注释】

[1]皇天:对天的敬称。

[2]不纯:违反常道。

[3]命:天命。

[4]愆:遭罪。

[5]方:正当、恰当。

[6]仲春:指二月。

[7]故乡:这里指郢都,是楚国的都城。

[8]国门:郢都的城门。

[9]轸怀:痛心。轸:痛楚。

[10]甲之朝:甲日的早晨。甲即甲日。古时候,人们用干支相配表示日期。

[11]闾:指屈原在郢都的住所。

[12]怊:怅惘。

[13]楸:指梓树。梓树的树身很高大,在远远的地方就可以望见,因此称为“长楸”。

[14]淫淫:眼泪流淌不止的样子。

[15]霰:雪珠。

[16]夏首:夏水与长江的交汇处。

[17]龙门:指郢都的东门。

[18]蹠:落脚的地方。

[19]洋洋:漂泊流浪。

[20]阳侯:传说中的水波之神,这里指水面上激起的波浪。

[21]忽:飘忽不定。

[22]翱翔:鸟的飞翔,这里用来形容船只随波漂浮的样子。

[23]薄:靠近。

[24]■结:心情郁结。

[25]蹇产:心情郁闷。

[26]释:排遣。

[27]运:行。

[28]终古:世世代代。

[29]逍遥:飘荡。

[30]西思:这里指思念西边的郢都。

[31]大坟:高地,这里指堤岸。

[32]平乐:意为土地广博,生活安乐。

[33]悲:愁苦而无奈。

[34]江介:长江沿岸。

[35]当:抵达。

[36]陵阳: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境内。

[37]淼:形容水面宽广,一眼望不到边。

[38]焉如:这里意为“去哪里呢”。

[39]夏:通“厦”,大的房间,这里指楚国宫殿。

[40]孰:何。

[41]两东门:指郢都东面的两个城门。

[42]怡:喜悦。

[43]忽若:忽然。

[44]侘傺:失意。

[45]戚:忧愁的样子。

[46]汋约:柔美。这里指讨好君王的媚态。

[47]谌:确实。

[48]荏弱:软弱。

[49]持:执掌。

[50]湛湛:厚重深沉的样子。

[51]进:指被君王重用。

[52]被离:同“披离”,意为杂乱。

[53]鄣:同“障”,意为阻隔。

[54]抗行:“抗”通“亢”,意为高尚的行为。

[55]瞭:站在高处向远方望。

[56]谗:离间陷害。

[57]不慈:不疼爱子女称为“不慈”。据说,尧帝就是不慈之人。

[58]伪名:捏造出来的罪名。

[59]憎:厌恶。

[60]愠惀:品行诚实淳朴。

[61]修美:即修养美德。

[62]忼:同“慷”,慷慨,这里指信誓旦旦地巧言许诺。

[63]众:这里指朝中阿谀奉承的小人。

[64]踥蹀:走路轻狂的样子。

[65]日进:指升迁的速度很快。

[66]超远:日益疏远,与日进相反。

[67]逾迈:更加远去。

[68]首丘:头向着出生地的山丘。

[69]信:实在。

[70]之:这里指郢都。

【赏析】

要读懂这首诗,必须了解该诗的历史背景。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克楚国的郢都。顷襄王仓皇迁都东逃,郢都百姓为避战祸而四散逃亡,原本繁盛的都城一片慌乱。面对此情此景,屈原写下了这篇哀歌。“哀郢”,即哀悼郢都之沦亡,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以及对楚国统治者的不满。

全诗紧扣“哀”字展开,表达感情的方式非常丰富,淋漓尽致,撕心裂肺。倒数第二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更是千古绝唱的名句,感情到了这里已经无以复加,诗人至死不忘故都的深挚感情深入肺腑。

全诗布局,先是细致描述郢都被破的场景,着重表达对于百姓四散逃亡的哀恸;其次,讲述撤离故都的心情,随着一步步的远离,对于故土的怀念之情越来越深;最后,从激荡的感情中回复过来,历数致使生灵涂炭的误国小人,并对自己身遭陷害而愤愤不平。明代黄文焕评论道:“通篇分三段,开章至‘东来’,言出国门之愁;‘灵魂’至‘含戚’,言回思之愁;‘承欢’至‘冀反’,痛恨党人被其生离之愁;末乃以求得归死为结局,眸开不得见故乡,目瞑尚及返故土。”

《楚辞评林》认为,《哀郢》是《九章》中最为凄婉的一首,“读之实一字一泪”。的确,有哪种悲哀,比得上国破家亡呢?而屈原作为曾经的当权者之一,未能关照黎民、呵护百姓,当他看到扶老携幼的难民,他怎能不悲痛欲绝?百姓犯了什么错,为什么要让他们无辜遭受如此灾祸?“方仲春而东迁”,春天到了,正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季节。可是,突然间大祸临头了,一国之君仓皇逃离,黎民百姓妻离子散。

诗人随着逃难的人群远离故都。恍恍惚惚中,已经望不见故乡的影子。何处才是终点呢,哪里才是归宿?“望长楸”、“顾龙门”,表现了故土难离的依恋,正所谓一步一回头。愈行愈远,相思愈重。“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依恋、无奈之情无以言说。

全诗的最后一部分,从“哀郢”的情绪中跳出,反思并揭示国破家亡的根源。小人的谄媚误国,君主的糊涂,忠臣的无以施展,都在诗人愤懑强烈的控诉中表达出来。这在屈原的诗中,是一个常见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