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巷城:山顶缆车》赏析

它不能高飞

像那空中的铁鸟

它羁泊于山上

戴着钢缆的脚镣

于是它爬行

在倾斜的岁月间

看脚下的沧桑

于是它爬行

在十里的红尘边

看摩天楼上的斜阳

 

选自《舒巷城选集》

香港文学研究社1979年版


【赏析】

建造山顶缆车,是一项伟大工程。工程完成以后,那种“看山不远走山远”的情形便一去不返,人们也用不着再发“行路难”之叹。这是山顶缆车所具有的人尽皆知的实用价值,不过,它一旦被诗人摄入眼中,流于笔端又有什么样的审美价值?而它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又是否全然一致?对于这个饶有兴趣的问题,诗人从香港人的目光和心态出发,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诗不分节,而从感情的脉络上去把握,则似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后六句为第二层。第一层写缆车外形。从山脚往上望,山顶缆车的形状就像“铁鸟”一样,对于初来乍到的旅客来说,这无疑是颇为新鲜而又壮观的景象。但对于久居香港的诗人来说,缆车毕竟不是“铁鸟”,能在空中高飞,而那系住缆车滑动的钢缆,在诗人的眼中又成了“脚镣”。这也许是享受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但终究感到不够自由、不能尽如人意的香港诗人的独特感受吧。不能自由自在地飞翔,当然只能“爬行”了,诗人连用两个“于是”,表示了前后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把诗作所蕴含的感情推向第二个层次。

如果说诗的第一层是静态描述,诗人在表现缆车的外形时寄寓了自己的一份情思,那么,第二层就改为动态描写,诗作的感情也变得强烈多了。这几行诗中的主语“它”,从表面上看是缆车,其实是指乘缆车的人,包括诗人在内。“倾斜的岁月”运用时空转换和叠加的手法,把缆车岁岁月月在倾斜的山坡间穿行的情景予以浓缩,无晦涩之弊,有空灵之美,堪称难得的佳句。红尘、斜阳常见于古人诗词,新诗作者也常常援用,以便使自己的诗作增添一些古色古香的情调,此诗却又另辟蹊径,特意让它们紧挨着二十世纪的“摩天楼”出现,这就在气氛上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读者也不由得会问:尽管地上增添了许多摩天楼,十里红尘中增加了不少摩登的服饰,但人间沧桑,世上沉浮是否仍同以往的年代一样难以避免?

诗人没有回答,也无须回答,只有一点是肯定的,诗人没有把山顶缆车孤立和静止起来,而是把它置于香港社会之中,使之成为当地社会的旁观者和见证人。

(孙光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