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跳龙门

龙门山,在黄河以东的地界,据说本来跟吕梁山的山脉连在一起,挡住了黄河的去路。大禹从青海的积石山疏导黄河,来到这里,就用他的神力把大山从中间凿开,成为一扇门的样子,大约有一里宽的光景,让河水从门户间奔腾而下,两岸山崖陡峭,连车马也不能通行。禹就把这地方取名为“龙门”。

传说打那以后,每年暮春三月,就有数千条黄鲤鱼,从河川海中奔聚而来,争先恐后地跳龙门。一年当中,能够跳过龙门的,不过七十二尾。刚刚跳上龙门。就有云雨伴随着,又有天火从后面烧它的尾巴,烧掉了尾巴,就变成真龙升天了;跳不过龙门的,碰得头青眼肿,只好回去做凡鱼。

唐代大诗人李白《赠崔待御》诗云:“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古黄河渡口,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居;点额(碰头)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就是用的这个典故。

本篇鲤鱼跳龙门据《三秦记》(《太平广记》卷四六六“龙门”条引)中有关材料改写。《水经注·河水》中也有“……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 ”的记载。封建社会因以“鲤鱼跳龙门”喻科举考试,考中了称“登龙门”,落第称“点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