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你的感官

读小学时,一位很有灵气的语文老师说:“你写一个花园的美,不仅要写看到的色彩,还要写闻到的香味,听到的声音,摸到的感受。”当时感觉这话挺好玩,年龄渐长又觉得它很是机械、幼稚,可是当发现很多学生的作文再也没有了鸟鸣,没有了花香,没有了田野和庄稼的色彩,甚至没有了人的说话声时,才蓦然觉得那位老师的话何其朴实,何其睿智,何其深刻!再度邂逅一些感官开放、灵思活跃的文章细节时,真是倍感亲切!

“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

这是牛汉《我的第一本书》中的句子,透过这个细节描写,我们不仅可以还原当时的乡村场院景象,从麻雀不断盗食,导致人雀对峙的细节中,去感受那个年代的荒寒;而且还可以从阳光晒透的小麦所散发的甜蜜气息中,感受到作者及其祖母对新收小麦产生的安全感、陶醉感和幸福感,这不正是作者所说的“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的形象再现吗?牛汉或许压根儿没有料到,他对嗅觉的习惯性描述,竟潜蕴了如此丰富的精神矿藏!

“回家时雨歇了,一路又踏着满地的虫鸣声。行到庭中,站立了一会儿,正要转身入内,忽然听见土蜢的鸣声,像发条极松了一般的弱,可听出擦翅的每一片段单音。心里不由受到一震,全身也受到一震,好久没听到这亲密的声音了。正待要多听一会儿,鸣声竭了,就像发条全松了一般,前后计算起来,似乎还不足十秒钟。又站了一会儿,等待第二声,竟就没了。这是老友最后的道别,真真是向我说一声珍重,不免一阵悲思袭上心头……”

这是台湾作家陈冠学对秋虫叫声的写真,那么细微,那么真切,那么动情!这是声音的世界,更是情感的世界。由声音引发联想,从“发条极松了一般”到“发条全松了一般”,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他凝神谛听的神情,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他从欣悦到失望再到忧伤的心境。这种自然和亲切是一种生命的感觉,用作家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谐顺”。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这是孔乙己从鲁镇上消失前的最后一次亮相,联系到他没有被打残前的形象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衰亡的!看似简单的孔乙己个人的外貌描写,却浓缩着旧时代这一类人血泪、屈辱,读后不禁让人感到食人社会的逼人阴冷和浓重的血腥气味。

在散文《儿子的出生》中,作家余华写他儿子刚出生时,“一个护士让我抱抱他,我想抱他,可是我不敢,他是那么的小,我怕把他抱坏了。”一句“我怕把他抱坏了”,既把婴儿的弱和小写活了,也把“我”的怜爱、激动、紧张等复杂的情感全部包含进去了。这种真实、独到的心理感受,比鹦鹉学舌,无病呻吟,不知要强多少倍!

在写作中,我们不可一味复制别人的人生体验,而要将自我的审美心灵从昏睡状态中叫醒,让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心灵向世界全面开放,全方位地去感知世界,以增强作品的质感、实感、新鲜感。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