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超越自我为题的作文800字

【第1篇】

纵观中外名人,看看各大家的文学作品,让我颇有感悟。

莫泊桑的《项链》一文中所刻画的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她,有着出众的外表,但命运却让她嫁给了一个小职员过着朴素的生活。当然,她是不会甘于现状的,常常梦想着有光彩夺目的一天——哪怕只有一夜。机会来了,爱慕虚荣的她怎么会放过?可就是因为这个机会改变了她的一生,玛蒂尔德为了一条丢失的项链竟付出了十年的辛劳作为代价!想想如果是我,我会选择这样做吗?我会有这么大的信念坚持下来吗?恐怕不会吧。可是玛蒂尔德会!而且她做到了!整整十年啊,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意味什么?就意味着她将失去所有的青春年华,就意味着她要亲手把自己的美貌和青春埋葬。玛蒂尔德从一个虚荣的、世俗的小妇人,跃身成为拥有着坚毅的英雄气概的妇女形象,这样的超越是自我的超越,在我们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玛蒂尔德毅然决然地做出了这个决定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真的无法想象十年中她的内心忍受着怎样大的压力与煎熬。

再看看咱们中国的名家们。苏轼、苏辙都属于唐宋八大家,可见他们的文学水平已经超越于其他人,受到了世人的认可。那么,当他们的散文著作已如此超群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又是怎样一番大境界呢?他们是像杜甫、辛弃疾那样为报国无门而愁呢?还是像庄子眼里的《逍遥游》一样逍遥呢?看过《黄州快哉亭记》就足以想见他俩的为人了。标题中的“快”字就能看出其作者并非等闲之辈,明明在被贬期间,却如此快哉,何故也?原因就是他“不以物伤性”,这样宽大的胸怀难道是谁都可以拥有的吗?这让我想起了范仲淹“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还有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与民同乐的思想。他们同苏轼、苏辙一样在被贬之余放情于山水,怡然自得。凡是平常人都会因为外物而改变自己的情绪,像这种“不以物伤性”的大境界岂不也是超越自我的体现?

再反观自身,当然也有所改变,只是相比前人实在是太微乎其微了。以前的我对待课文哪会有如此深入的研究,一直都是前学后忘,更加不会理会作者及作品人物的思想感情。可现在的我已经大为不同了,也许是因为老师特殊的教学方法,让我能够进一步自主学习新知识,感知新的信息。其实这已不仅仅拘泥于我对文学知识的全面掌握,更有助于我对学习语文的信心的增强。这样看来,原来在潜移默化中我已经超越自我了!

原来,不管是谁,都可以超越自我,大到伟人,小到自己,我相信不断地超越定会达到成功的彼岸。

教师按语:

这是一篇考场佳作,被评为二类卷最高分(35分),也是年级最高分。此文的最大优点是结构严谨,以“纵观中外名人,看看各大家的文学作品,让我颇有感悟”统领全文,由分析他人到“反观自身”,题目“了不起的超越”一语双关,既指他人,更指自我,他人与自我紧密联系,他人影响自我,自我超越真实可信。既放得开,写古今中外,又收得拢,写自我体验,最后总结。

当然,学以致用,善于分析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分析过程中显示立意的深刻性,运用苏轼、苏辙的事例,也使文章有了一定的境界。

【第2篇】

人都是有自己的底线的,正如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讲述庄子时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我们内心的世界就会有多深。”

超越自我,我想更需要的是感悟与坚定的毅力。

我想只有当我们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感悟了自己,从而我们才会超越自己。我想世上的人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永远都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好,想要做到完美的完美主义者,而另一种是上级规定做什么,他就做什么。犹如现在的我们吧,老师上课时说划书,这个要背,那个要默的,于是我们便像只木偶听从老师的指令;老师讲题目,只讲了一种,我们便只会那一种方法。其实我们是否曾想过,我们内心有很大的潜能,但却未被发觉和发掘,我们一定有自己的感受与想法,不如将自己的想法大声表达出来,这难道不是超越自我的一种表现吗?

高中的语文课上,我们的语文老师就一直在让我们超越自己。进入高中后的我们几次在写随笔时都有一样的感觉,那就是初中时,老师上课讲的知识点很多,很详细,从而我们思考的就变少了,甚至说根本不必我们思考吧,老师总是将大量知识点塞给我们,好像初中的语文就可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背”吧。但是高中的我竟渐渐发现原来没有老师详细的讲评,经过自己的翻译,不懂的知识点自己去查找,这个过程是快乐的,而这个效果也是明显的,我想在高中,我超越了自己。

超越自我,一定是跑步过程中超越自己的底线吗?一定是今天考了第二名,明天一定要考第一名吗?一定是从无名小卒变得位权身重吗?我想不是的。超越自我,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只要你充分地认识了自己的缺点,将自己的缺点逐渐变成你的优点,那就是超越了自我。

超越自我,不是将惊天动地地干一番大事业,而是在自己原来的水平上进步了一点,哪怕只有一点点,当我们发挥了自己那无尽的潜能,我想那便是超越自我了。

不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险阻,始终保持着那份坚持不懈的信念,不管经历了多少次的失败,只要有一次的成功,那便是超越自我的时候了。好像居里夫人,她原本是一个受人瞩目的漂亮女子,但在她的辛苦努力下,尽管她已不再是年轻时的那个美丽的女子了,但我想之所以她跨越了百年仍在我们心中是美丽的,就是因为她那坚持不懈的毅力,正是因为她为世界做出了贡献,也从而超越了她自己。

我们心中都有一个梦想,只有当我们超越了自我,我们就定会走向成功的彼岸!

教师按语:

这是一篇考场佳作,被评为二类卷(33分),作者第二段直接亮明观点:“超越自我,我想更需要的是感悟与坚定的毅力。”然后稍微展开:“我想只有当我们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感悟了自己,从而我们才会超越自己。”然后对“世上的人”分为两类来一一分析,接着以高中的语文课为例来论述,一步一步将“超越自我”阐释清楚:“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只要你充分认识了自己的缺点,将自己的缺点逐步变成你的优点,那就是超越了自我。”“超越自我,不是将惊天动地地干一番大事业,而是在自己原来的水平上进步了一点,哪怕只是一点点,当我们发挥了自己那无尽的潜能,我想那便是超越自我了。

【第3篇】

自己是怎样一个人,这一概念早就在自我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了,岂是说能超越就能超越的了吗?

当然并非如此。如今的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最普通的自己,事实告诉我们:我们任何一个改变都是在不断超越自我。

要想超越自我其实并不难,不然怎么会出现屹立在长江边的快哉亭呢?张怀民被贬之际,按常人的想法本应该整日待在家中郁郁寡欢或者以吟诗作画度日。但他却能在长江奔流之处建造一座亭子,在那欣赏奔流而逝、波澜汹涌的壮丽景色。难道他不会认为奔流而逝的流水就像他的辉煌的从前一去就再也不会复返了吗?很明显他不会,他乐于坐在亭中与友人观赏着美景,欣赏那曾经的壮士在此留下的遗风遗迹。但若要说他心中没有悲伤是不可能的,于是他超越了自我,从而换来了闲适自得、不以物伤性的生活。

这是已经超越了自我的,但还有许多人是正在超越自我的。

就像那位蜗居在项脊轩的震川先生,他从小居住在不到方丈的小屋里,整日与书为伴,有空时修缮一下屋子,种植一些花草树木,生活看似悠闲。但当他失去了疼他的祖母、母亲以致才新婚几年的妻子时,他也卧病在床,项脊轩好像一下没了生气。当他望着祖母遗留的象笏,妻子生前亲手种植的枇杷树时,他的内心变得不甘于现状,也或许很早之前就有了这样的想法,于是他假借寡妇清与诸葛孔明能被人赏识而抒发内心不甘愿做一只坎井之蛙的雄心壮志。这时的他正在努力超越一个被困在项脊轩内几十年无所做为的自我。

而他们已成过往,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能超越自我的人数不胜数。

现在的我呢?不也是在超越自我吗?本来面对“超越自我”这样的话题我可以写一些自己微小的经历,但我却选择饿了张怀民和归有光两位先人。也许从一个不是自己的精神上出发,才有机会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现状,并去超越自我。

不然为什么古代的贤士雅客要以读书来修身养性,不就是为了从书中获得能够润养心智、完善自我的智慧吗?

人总会被自身的假象所迷惑,认为自己只能够这样活着,这样学习。所以超越自我就被神化了。当人能在某种状况下看透这份假象,超越自我也就容易了。其实超越自我并不需要有太大的突破,只要是一个小小的前进,就是超越了自我。

教师按语:

这是一篇考场佳作,被评为二类卷(33分)。此文作者摒弃了一般的常规立意“可以写一些自己微小的经历”,显示了思维上的“超越自我”。如作者所说:“想到了何不从熟悉的入手,《黄州快哉亭记》和《项脊轩志》都是熟悉的文章,而归有光我更是两次在读写笔记上写到过,从张怀民与归有光的事例入手,结合文本,不仅可以诠释他们超越自我的方式,也有可能启示自己超越自我的真理。”作者明显地运用了阐释思维,告诉读者什么是真正的“超越自我”,更像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

【第4篇】

老师常说:不能与不为仅一步之遥。母亲常说:很多事情只有做了才知道自

己行不行。而对于“超越”这两个字来说,“为”又是很重要的一步。

运动员的胜利,需要付出努力,需要坚持不懈。但如果他在赛前就已经认为自己不能胜过其他人而放弃了,那么他永远无法超越,更别提超越自我了。由此可见“为”与“能”的重要性。

还记得以前练钢琴的时候,看到那七八页的琴谱就已经头晕了。所以想也不想地就对母亲和老师说:“这也太多了,可以不弹吗?”虽然知道退缩不好,但可能是一种对于这种事情的天生的恐惧吧,我还是放弃了。但现实总是不会如我所愿的。在母亲的“威逼利诱”下,我只好每天乖乖坐在钢琴边,留着眼泪一行行地反复练习。从单手到双手,从慢速到快速,从生疏到熟练。出乎意料地将这首曲子背了下来,而这也不过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我顿时十分佩服我自己。我知道,因为我的“为”,我超越了自己。

于是,经过这件事我了解了“能与为”更深,更重要的关系。其实很多事情不是我们“不能”,而是“不为”,一旦跨越了自己心里的那道坎,我们就一定可以下定决心将一件事情做好。这,就是最好的“超越自我”了。

到了高中,才发现原来一切并没有我想的那么容易。我以为考试不及格是一件很难的事,现在,它成了常态。我以为高中的功课会比初三轻松,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

就拿翻译古文来说,以前,只要随意拿着古文书把翻译抄写一遍,草草了事就好。可现在的要求却是一字一句逐个对应,并且还需要依靠自己脑中知识的积累。比如《阿房宫赋》的翻译,那是第一次在这样的要求下翻译文章。记得那时我花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完成。借助着课下注释,字字对应地完成了。与参考书上的翻译对照,尽管有些字词不一样,但总体还是不错的。那时候,我忍不住想,为什么初中的时候不能坚持独立完成呢?后来有了答案,那时候在自己翻译之前,就已经在心里对自己说:这么难,一定翻不出,还是看资料吧。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依赖。觉得自己“不能”,于是“不为”。

现在想来,要不是老师硬性规定说要自己翻译,我可能永远就“不为”了吧。对此,我还是十分感谢老师给了我“为”的机会,使我成功地超越了自我。

所以,很多看来“不能”的事,实际上是我们的“不为”造成的,只要迈出了那一步,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超越了。

教师按语:这是一篇考场佳作,被评为二类卷(33分)。作者一开始就运用措施思维,即谈应该怎样“超越自我”,那就是要“为”。作者结合自身的体验,仅仅围绕“不能”与“不为”展开思辨,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很多看来“不能”的事,实际上是我们的“不为”造成的,只要迈出了那一步,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超越了。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