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1000字高中

守望的距离——《边城》读后感

我在风不定人初静这样的夜里看完了《边城》,心里怀着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黄狗的童话。浅浅的小说在我的心湖浅浅地滑过,二十一章,像极了二十一个断章组成的长诗。田园牧歌的情调,浓郁的诗意,美丽得如此朴素,悲剧得如此优美。

很安静平和的叙述,码头市井繁华祥和,湘西人民淳朴厚道,世道民风善良笃信。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想必也是从文先生一个辽远、深藏的但永恒的精神寄托。若除去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背景以及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这部小说就只能止于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之间的爱情故事。真正化平庸为动人的正是作品中的风情美与人性美,在情节的每一处空白里,静默的纯与善都会及时地填满缝隙,抹去起承转合间的生涩凝滞。

沈从文曾表白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说他写《边城》的时候“心里怀着不可言说的温暖”。的确,即使见到乡野陋俗,他也是悄悄在心中漂洗之后,才隐隐地晾晒在文章中。他写妓女,“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感情好的,互相咬着嘴唇咬着颈脖发了誓,约好了‘分手后各人皆不许胡闹’,四十天或五十天,在船上浮着的那一个,同留在岸上的这一个,便皆呆着打发这一堆日子,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定远远的一个人”。

我曾疑惑沈从文何以形成这样温柔包容的性格,能够如此为人生远景而凝眸,后来终于在他的自传里找到答案了。这位属于大自然的作家,从小就像一块磁铁,一头扎进大自然这个巨大的磁场里。他牵起大自然的手,牵起乡村百态的手,热情淌遍,淋漓了心灵的诗篇。

喜欢这样的场景。山崖上的月亮照着碧溪岨的白塔也照着无眠的人,心怀坦荡的少年似乎把歌唱尽一生。三年六个月,我想象着他们毅然答应的时候,他们是否该如九月的秋水长天般纯净明朗,湛湛莹然?而羞涩的翠翠的灵魂又是在什么时候轻轻浮起,飞到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

傩送的赤子之心就如同白绢墨渍,襟怀坦荡,光风霁月,只是可惜,羞涩的少女虽也钟情傩送,终是过于恍惚与冷漠。由于从未有过母爱和做为女性的涉世,心里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猜得中开头,亦猜得中结局。

月华静夜凉如寞,一寸相思一寸泪。

哥哥天保自知弟弟早已打动翠翠的芳心,决定驾家中的新油船下驶,离开茶峒,好忘却上面的一切。怎知风浪无情,淹没了年轻的生命。傩送在悲痛之余误会哥哥的死与翠翠的祖父有关,又不愿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只身去了遥远的“桃源”。祖父在吃了掌水码头“一闷拳”的怨恨后,在暴雨雷鸣的夜晚带着忧虑和期待撒手西去。激昂澎湃的情节在几近高潮处就猛然跌落,归于平淡,仿佛翻滚汹涌的心潮,在喷薄欲出,奔腾席卷时却狠狠撞上内心倔强的心防,偃旗息鼓,戛然而止。

如歌的岁月已似一江春水滔滔而去。

沈从文把悲壮幽深挥洒到了极致时,从来就不是浓墨重彩。“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如今可全明白了。翠翠把事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平静的文字,不沾染任何情感,却惹得读者所有的情感都排山倒海而来。曾经的翠翠“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如今这山川灵气化育而成的自然之女终于成长了,成长是一件自然的事。

白绸素衣,西风凄冷。好在淳朴的乡人为翠翠抵挡了生命的寒风。杨马兵寸步不离的关照,过渡人同情的眼色和慷慨的相助,甚至是船长顺顺尽弃前嫌盛情的邀请……茶峒人共同患难、相互扶持一起度过最困难的时候,他们的情感如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健康。“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然而离开的人,还回来吗?从文先生这样写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终是带着一种痛惜的情绪。

作者留给我们纵横交错的想象,留给主人公一个长长的明天。没有结局,自不必挣扎。我看见在碧溪岨的翠翠在对傩送的碎碎念中将一个一个日子过下去,我看见风干的记忆在等待的过程中变得鲜活和美好,我看见很多很多的事情在时间的延伸中都变得云淡风轻。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所有的过往都成了美丽的心情。守望的姿态那么苍凉美丽,守望的距离也非遥不可及。

明天吧,我那么笃定地相信,明天他就会回来。所有的事情,只要放到明天,都会变得很美好。

于是,我坐在这里,守候明天的春暖花开。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