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看了老舍的《四世同堂》,仿佛也在沦陷区北平生活了八年。被征服者的苦难,心酸,耻辱。

觉得小说建构很有特点,轴心只在写北平沦陷后,小羊圈里的七户人家八年中的命运,经历,没有其它宏观的把握。没有激烈的抗战,很少残酷的地下组织,没有供产谠,最多的是被日本人和汉奸倾轧。但却又能映射出整个北平,中国,甚至整个二战发展历程。北平沦陷—上海南京相继沦陷—欧洲开战—珍珠港美日开战—胜利。这些消息都传入小羊圈里。

祁老人家是四世同堂,有儿子,有三孙子,有一曾孙,和曾孙女。祁老人将近九十,只渴望平平安安过日子,而且坚信即使有战争,也最多不过三个月,可是日本人对北平八年的占领打破了他的预言。他的三个孙子不由让我想到了巴金《家》里面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瑞宣爱国,希望参加抗战,但因为要养家,离开不了,他心地善良,后来也参加一些地下工作。瑞全最小,思想进步,抗战初期就离开北平,最后回来,但没有入谠,却做了很多抗战的事。老二瑞丰没骨气,做了汉奸,最后也被日本人杀了。祁老人儿子做生意也被日本人逼死,最后曾孙女也饿死了。借用一个英国人的话说“祁老人是大清人,他孙子们是民国人,而他曾孙,则是将来的人”。

小羊圈一号住的是位老人,姓钱,因为不愿意做汉奸,被抓进去打得半死,儿子被逼死,老婆撞死。但老人最后逐步发展,一直秘密抗日。

**人家冠晓荷是大汉奸,老婆大赤包,想方设法巴结日本人,巴结人还列出等级的,当然头号巴结的是日本军官。弄得一官半职就飞上了天。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汉奸窝,大汉奸蓝东阳,瑞丰,李空山都在这里聚集。汉奸之间看谁得了点权就巴结,讨好,也相互倾轧,勾心斗角,同时也残害进步人士,青年,甚至邻居。我觉得老舍先生写汉奸真有一手,让人看了完全能想象出汉奸那样。比如写蓝东阳,老婆最后把钱都拿走了。他知道后“两只眼睛往上一吊,气得半小时说不出话”。最一批人最后也不得好死。冠晓荷被日本人活埋,到死的一刻还说日本人是朋友。蓝东阳在日本考察被原子弹炸死,可能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瑞丰假冒特务被日本人杀了。大赤包死于监狱。他们以为靠了日本人就可以高枕无忧,说到日本还向东方鞠躬天皇*岁。不希望自己国家胜利,而希望日本永久留下。

小羊圈其他一些人都是平民人家,可是都被突出出来,李四爷,长顺,孙七,马太太等等,可以说是代表了传统的中国百姓,心地善良,在最困难的时期也相互扶持。

日本人向北平移民,用各种手段掠夺经济,杀害进步人士。小羊圈里也住进来几户日本人,其中一个老太太是反战的。日本人征服这里的中国人,享受一切。快到一九四五年是,日本兵衣服也破了,为了面子只能晚上出来。日本人也开始卖东西。在北平的日本人奉命必须每家和十家的中国人交朋友。和中国人亲热。也预示着他们失败的到来。抗战的胜利,是大喜事,可正如小说写的,“这里的人,有了苦难,就忍着,可是苦难过后,也不会想到报仇。”

北平经历了八年,小羊圈也度过了八年,老舍先生以“以小见大”的手法,确实生动地让我们了解到当时沦陷区人民的生活。人们也绝望过,但是依然坚强,等待战争地结束,为此忍过,也做过斗争,也死了不少人。小崔,李四爷,妞儿。

一个民族,经历了一些苦难,我们牺牲了很多,受过太多的耻辱。但从反面来说,困难——能让我们永远吸取教训,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民族,会更加地团结。

“民族,带着鞭痕,悲壮地生存着!

国家,带着创伤,骄傲地屹立着。!

人民,带着鲜血,顽强地站立着!正义,带着它的庄严,神圣和人道,光荣地战胜了邪恶的侵略和野蛮!”

……

【第2篇】

星移斗转,物是人非。八年左右的时间,一个大北平,一条小巷子——小羊圈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作者选择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北京城,以一家四世同堂作为故事的主线。北平城,数朝古都,中华民族文明的精粹。四世同堂,中国特色的以家庭为中心的群居现象。小羊圈也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小片住宅区。人常说,逆境见人心。这艰苦的八年,这屈辱的八年,坏人坏得更彻底啦;本性善良的人们也开始摇摆不定;好人们异常艰难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个人认为,《四世同堂》最成功之处在于对人物的刻画。众生百态,栩栩如生——

大赤包,头顶长疮,脚底流脓,坏到骨子里了。老舍有个比喻非常形象:苍蝇,那种专叮粪便的苍蝇。她不在乎自己的所作所为祸害到了整个民族,只要她有荣华,她可以显摆!为了荣华,她可以出卖邻居;为了富贵,她可以逼良为娼。在她身上我没有找到一丁点的仁爱之心。自己的亲生女儿,也只是一块踏脚板而已。

瑞丰,自私自利,是非不分。他让我理解了“无聊”这个词的意义。假如生活在太平年月,他应该很幸福。只要有热闹,有美食,他就满足,可惜不幸他投身在了兵荒马乱之际。他的另一大不幸,在于他没有是非心、正义感,甚至于他把标准订在了有没有热闹可看,是不是有美食可吃。这个叽叽喳喳、絮絮叨叨的人不明白还有亡国之痛,不明白尊严是什么。又假如他遇到了良师益友,那么他至多庸庸碌碌,大不该走向罪恶。及至他为了一顿美食不明不白地丢了性命,一段悲剧就此结束。若是说大赤包之死令人拍手称快,那么对于瑞丰之死,终究还是有点怅怅然。

钱诗人,嫉恶如仇。也许他最初的转变是仇恨的驱使,那么,到最后他放过冠晓荷,该是一个认识上的升华。那团狭隘的报私仇火焰已经熄灭,对侵略者的仇恨却仍然在他胸中熊熊燃烧。他,爱好和平,爱好生命,善良,与世无争,超凡脱俗。在侵略者面前,他,正义凛然,不惧生死,意志坚定,爱憎分明。只有这样的铮铮铁骨才能把中国救出侵略者的虎口。

瑞宣,是着墨最多的人物,四世同堂的主心骨。满腔爱国情,奈何四世同堂的枷锁在身。有国才有家,当国家遭难时,又有几许勇气抛下小家为国奔波呢?旧文化开始受到了新文化的冲击,却又不甘就此退出舞台。在瑞宣身上能看到这样两种不同文化的影子。儒雅有余,果断不足。向往自由恋爱,偏偏娶了那个父母订下的女孩子。明明知道小家庭是必然的趋势,却帮着祁老人竭力维持着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就这样一个爱国家,有思想的亡国奴,他的节气操守在现实面前节节败退,他那软弱的翅膀没能为这个大家庭遮风挡雨。他痛苦,无奈,无所适从。

清末那段受凌辱的历史,民国初那段龙蛇混杂的经历,教会了北平人如何忍辱负重。祁老人学那井底之蛙,闭门躲灾;马寡妇甚至畏惧那“大逆不道”的声音。

侵略者一次次地挑战着北平人的忍耐。领良民证;游行庆祝中国国土的陷落;强制使用新币;按户收铁;限制粮食,60岁以上,8岁以下的没有粮票;到最后,所有人连白米面都见不到了,只能吃“共和面”。没有人揭竿而起,没有人振臂高呼。随着时间的推移,连最初的耻辱、无奈竟然也变成了漠然。所有的委屈都随着共和面吞进了肚子里。为了一口饭,陈野求可以屈节;反过来同样为一口饭,为什么就没有出现一个奋勇反抗的陈野求呢?跪下比顶天立地地站着容易多啦。数千年的儒家文化没有教会我们站着需要的勇气。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沉默中,小崔被无缘无故地砍了头,祁天佑投河自杀啦,孙师傅被活埋——邻居、亲人的死难没有激起他们的愤怒。小文夫妇的壮举也没在小羊圈激起一丝一毫的涟漪。连鲜血都不能激发北平人战斗,这样的北平城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老舍终究还是不舍得他所钟爱的北平死去,瑞全回来了。当初血气方刚的大学生,已经变成了有勇有谋的战士,开始对叛徒进行清算。在他的引导下,瑞宣找到了他的方向,也有更多的平凡的北平人加入了战斗。他就像那星星之火,拯救北平于苦海。

虽说《四世同堂》是小说,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是一部断代史。当年那段肮脏罪恶的侵略历史历历在目,较之教科书上那生硬死板的语言更能激发大家的爱国之情,珍惜和平。

【第3篇】

今天早上,天气很晴朗。我刚读完了《四世同堂》这部出自文学巨将老舍笔下的爱国名著,虽然天气风高气爽,但我的心情却没有随着天气的明媚而舒展开来。四世同堂是我读过的最具有爱国思想并且最过瘾的一部中国文学书籍,没日没夜的看了几天,给我的冲击却是久久不能平静的。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上演着一幕幕的悲喜剧,悲欢离合,荣辱并存,他们的生活因为日本人的侵占和投降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老实本分又乐观的祁老人,童叟无欺开布店的天佑老人,具有“三十年前的北平人”气质的祁瑞宣,由文人墨客变为抗日英雄的钱默吟钱诗人,任劳任怨的大嫂(系祁瑞宣夫人),地下工作者祁瑞全,有坚硬的骨气但最终饿死的妞妞(系祁瑞宣千金)直来直去最终气死的常二爷,为民着想又正直的白巡长,好人但没有好报的李四爷与妻子四大妈,无聊无耻做汉奸的瑞丰,冠晓荷与妻子阴狠毒辣没有好下场的大赤包,蓝东阳(本来叫蓝紫阳,日本人一来改了名),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堕落当特务的招娣,聪明勇敢的桐芳,最终成为革命青年的高娣,还有孙七,小崔夫妇,陈长顺,小文一家,丁约翰还有牛教授。八年厚重的历史写在了这些栩栩如生的良民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那个年代的风雨飘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给中国留下了无尽的痛楚和伤痕。

说道《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里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汉奸形象。“汉奸”,这个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们只是目光短浅的卖国小人,为了钱财出卖了国家和灵魂。他们风光,人们看着恨;但他们死,人们看着却不是想象中的痛快。“汉奸”是可悲并可耻的,因为没有了对国家的爱对自己的尊重,他们只是一些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中中迷失了方向的孩子。其实,他们因为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却没有因为日本人的撤离而亡,他们存活在很多人的潜质里,只是后来的社会不同了,汉奸不流行了,不流行并不代表就不再存在了。

钱默吟老先生是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忽略书中如此坚强的一个老人。撇开他的政治观点不说,单单他的坚强勇敢,就足以是全书一抹不容忽视的风景。钱老是个有知识有文化懂事理的人,这在那个年代是个不可多得的革命战士。在全书缓慢的节奏中,钱默吟是一个紧凑的神秘的形象,俨然为书增加许多铿锵之力。中国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钱先生这样的人,才终于站起来走向光明。

中国人是痛恨日本人的,看着《四世同堂》,自己对日本人的恨似乎从内心最深处焕发而来。然而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又是无助的,新旧社会的交替给人带来的迷茫是无尽的,无论好人与坏人都像是不知所措的迷了路。所以有的人革命了,牺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惨死了,没有一个人是完整的存活了下来。

战争结束了,没有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带着哭泣声的悲壮。然而,《四世同堂》并不是一个悲剧。人们一直疑问老舍先生为什么要给大家一个不是结尾的结尾,人们诧异于故事的戛然而止却不知结局。其实所有的故事都是没有结局的,结尾一句“起风了”,我想就足以表达老舍先生的意思了。历史的车轮辗转向前,历史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风了,但不一定有沙尘暴,或许打雷,或许下雨,渺渺茫茫。中国始终推着大车前进,泥泞和伤痕总是有的,但回首过去悲壮的一页,除了记忆和叹息,我们应该看见预示着的光明的未来。顺便提一句,看完这部书后,我对日本人的仇恨又增加了几分。不过我在这里还是要衷心的感谢老舍先生给子孙后代们留下了这部中国的《战争与和平》。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