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简史》读后感600字

【第1篇】

《万物简史》这样的书名,在西方有着非常古老的传统。古代和中世纪的许多著作,都喜欢从“天地开辟”时谈起,一直谈到那时的当下,搞得象一部百科全书。如果仅仅从形式上与那些古代著作相比,本书也可以视为一部关于现代科学的通俗百科全书。

本来是介绍现代的科学知识,包括宇宙的结构、地球和其它行星的状况、核物理、相对论、生物、生命、进化、遗传等等。科学知识难免有抽象枯燥之处,但是作者在叙述中不时穿插着大量科学家、发明家的遗闻轶事,让你读起来能够兴味盎然。有什么办法呢?人们就是更愿意读遗闻轶事而不是读科学定律。

这本书谈不上精深,读过之后也就是可以对现代科学有个大概的了解,也不见得可以弄明白多少科学概念,但可以给你提供许多与科学有关的谈资,让你看起来象是对科学相当了解的样子。也许正是这一点吸引了读者吧。这样看来,本书将书名取作《万物简史》,其实实在有点夸大其词。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作者在叙述那些科学概念时,确实能够做到简洁明快,让人能够比较容易理解;有些比喻细究起来也许不甚准确,但确实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效果。比如谈到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公式的意义时,作者说,一个中等身材的普通人,他的血肉之躯中蕴含着30颗氢弹爆炸的能量,“要是你知道怎么释放它”的话。

书中那些科学家的遗闻轶事,有时相当夸张(当然也有价值),比如说著名的埃德温·哈勃“是个顽固不化的说谎大王”、“英俊到了不适当的程度”,而达尔文的父亲因为达尔文学习成绩平平愤怒责备他“什么都不挂在心上,你将丢你自己和整个家族的脸”之类。以前我们国内的普及读物习惯于将科学家描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们道德高尚,作风正派,一心为人类的福祉而奉献。而读读这本《万物简史》,你就会深感“科学家也是人”这句话是多么实在了。

这就是《万物简史》,一本既是关于科学知识的有一点系统性的普及读物,同时又可以说是一本颇具人文关怀的现代科学史著作。

【第2篇】

最近,在老师的引导下,我阅读了一本在 2003 年度极为畅销的科普读物— —《万物简史》 ,书的封面很简洁,但一翻开,我就被它通俗易懂的内容深深地 吸引了。 万物简史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 作者用 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 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 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 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 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 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 冷;1815 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 而来的海啸夺走了 10 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 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 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 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 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 本书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这一千古命题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 人生、 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 一位美国小读者的父亲说, 读过《万物简史》之后,他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 这也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语言平易近人,给读者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和自己很亲近的人聊天,听他用生动的语言,跟你描述神奇的宇宙、世界、万物。 作者用清晰明了、风趣幽默的笔法,讲述了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 所发生的故事。而作者也是尽职尽责,为了更好地完成此书的创作,花了三年的时间广泛查阅各种资料, 并且向数十种学科的几百位专家请教了当今科学研究的 。

不得不说, 书中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情节都离不开作者背后付出的努力。 出了被书中内容所吸引, 我也深感于作者面对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以及对读者高 度负责的责任感。 也许是因为是女生的缘故,随着自己慢慢长大,越觉得科学世界的深奥,除 了一些专业的人,一般人仿佛是被隔绝的,无法真正地了解科学的奥秘和神奇
 。 这本书改变了我的看法,让我觉得科学其实也可以很容易让我们这些外行人明 白,而且比尔•布莱森讲故事的手法着实高超,相信每个读者都会被这部作品的 妙趣横生所吸引,深深地陶醉在神秘的科学世界里,对我们身边的世界有一个全 新的认识。 这次的“读书活动”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科学有了新的认识,对生命也有 了新的理解和感悟:生命不易,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好好珍惜吗?

【第3篇】

在初一漫长的寒假中漫生活中,我除了学习就是看自己喜欢的书了,《万物简史》其实是妈妈自作主张给我买的,我其实并不是很感冒,年前快递员都回家过年了,导致这本书一直没有送来,妈妈倒是很着急,我却无所谓,大年初六,快递员终于将书送到妈妈单位了。

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随手翻了翻,感觉很一般,但是,寒假在家也不能老是做作业或者玩游戏啊,那是父母亲所不容许的,因此,我只好耐着性子看起这本《万物简史》来,读着读着,越来越喜欢了,书里面的文章涵盖地理、天文、生物、化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作者的语言通俗易懂,总是能将很高深的问题叙述得非常简单,文风幽默风趣让人在阅读中感觉特别轻松,书中,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娓娓道来,不知不觉中,让我也学到了不少科学知识,让人受益菲浅,这本书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章是《孤独的行星》,看完这一章后,我感触很深,以前,我一直在抱怨,为什么我没有足够多的钱,没有好吃的,直到看完这一章,我才真正明白了生命的可贵和生命的幸运,也明白了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意义,是啊,就像书中所说的,如果没有合适的时间、优越的位置、合适的行星,我们就不能出生在这个世界上,

如果没有父母亲在恰当的时候结合,也一样不可能有我们自己,我们每个人的出生,对这个世界来说,其实都是一个奇迹,这实在是太奇妙、太微妙的事情了……

来到这个世界的人都是奇迹,来到这个世界的人都是幸运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短暂的生命,认真的对待生命的历程呢,这本书里还告诉了我们地球的大小,地球危险的处境,宇宙通向我们的路等等知识,曾经有人这样评论这本书,读完它,你讲不再会害怕和恐惧,以为你已经明白了生命的本质。

读完这本书,我也基本明白了“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是谁”、“我们将要到那里去”、总之,这不是一本仅仅介绍科学知识的科普书籍,它更是一本生命启蒙教育书籍,读《万物简史》,我对生命,对人生、对自然、对当下的生活都有全新的感悟。

【第4篇】

《万物简史》这样的书名,在西方有着非常古老的传统。古代和中世纪的许多着作,都喜欢从“天地开辟”时谈起,一直谈到那时的当下,搞得象一部百科全书。如果仅仅从形式上与那些古代着作相比,本书也可以视为一部关于现代科学的通俗百科全书。

本来是介绍现代的科学知识,包括宇宙的结构、地球和其它行星的状况、核物理、相对论、生物、生命、进化、遗传等等。科学知识难免有抽象枯燥之处,但是作者在叙述中不时穿插着大量科学家、发明家的遗闻轶事,让你读起来能够兴味盎然。有什么办法呢?人们就是更愿意读遗闻轶事而不是读科学定律。

这本书谈不上精深,读过之后也就是可以对现代科学有个大概的了解,也不见得可以弄明白多少科学概念,但可以给你提供许多与科学有关的谈资,让你看起来象是对科学相当了解的样子。也许正是这一点吸引了读者吧。这样看来,本书将书名取作《万物简史》,其实实在有点夸大其词。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作者在叙述那些科学概念时,确实能够做到简洁明快,让人能够比较容易理解;有些比喻细究起来也许不甚准确,但确实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效果。比如谈到爱因斯坦着名的质能公式的意义时,作者说,一个中等身材的普通人,他的血肉之躯中蕴含着30颗氢弹爆炸的能量,“要是你知道怎么释放它”的话。

书中那些科学家的遗闻轶事,有时相当夸张(当然也有价值),比如说着名的埃德温·哈勃“是个顽固不化的说谎大王”、“英俊到了不适当的程度”,而达尔文的父亲因为达尔文学习成绩平平愤怒责备他“什么都不挂在心上,你将丢你自己和整个家族的脸”之类。以前我们国内的普及读物习惯于将科学家描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们道德高尚,作风正派,一心为人类的福祉而奉献。而读读这本《万物简史》,你就会深感“科学家也是人”这句话是多么实在了。

这就是《万物简史》,一本既是关于科学知识的有一点系统性的普及读物,同时又可以说是一本颇具人文关怀的现代科学史着作。

【第5篇】

读完厚厚的一本《万物简史》,我感到意犹未尽,这真是一本最打动人的科普书。

作者比尔·布莱森自称这本书是“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他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这是一本可以从任何一页任何一行任何一个字开始把你吸引的书,就像是在聆听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你可以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与达尔文、爱因斯坦、牛顿这样的巨匠一起遨游科学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奥秘。在这本书里,作者不是在陈列知识,而是用满腔热情把知识做成工艺品,让人读来舒畅,有时忍不住要拍案叫绝。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发现第一批陆地动物鱼甲龙化石的瑞典古生物学家贾维克居然数错了手指、脚趾的数量,还把化石藏了48年不让别人看……

这本书的语言风趣幽默,在读到描写哈雷这位科学家的文字时,我一下子笑出了声。其实,类似这样的语气和描述在书中比比皆是。“哈雷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在漫长而又多产的生涯中,他当过船长、地图绘制员、牛津大学几何学教授、皇家制币厂副厂长、皇家天文学家,是深海潜水钟的发明人。他写过有关磁力、潮汐和行星运动方面的权威文章,还天真地写过关于鸦片的效果的文章。他发明了气象图和运算表……他惟一没有干过的事就是发现那颗冠以他名字的彗星。他只是承认,他在1682年见到的那颗彗星,就是别人分别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见到的同一颗彗星。这颗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约16年之后。”

虽然已经读过很多的科普书,但我要说,《万物简史》是到目前为止,我读过的最打动人的一本科普书。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