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读书感悟600字

云烟眼中过,悯然叹错落

——《雷雨》读后感

眼看朱楼起,眼看宾客齐,眼看尘埃尽。剧作家曹禺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落笔于周、鲁两家人三十载恩怨情仇,将两个家族的冲突与没落压缩在短暂的二十四小时内,从而写就《雷雨》一剧。

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深入挖掘伦理、阶级、以及更为潜在的社会问题。作者将自己对所处时代的剖析熔铸于笔尖,在寄予怜悯的同时,冷静地作出批判。

读《雷雨》,同赏画一般。能读出国画上浓烈的丹朱赭黄,末尾拉长至极为浅淡乃至消失,透露着繁华落尽的苍凉压制和淋漓决绝。所有的”人“,单纯的,有罪的,被害的,害人的,竟都在雷雨之中坠入毁灭。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被极度桎梏在短短的一日,皆是荒唐的大梦,大梦一场人去楼空。读罢,空留”悯“与”错“。

”悯“在救赎却失败,逃离却未果,挽留却离开。鲁侍萍在少时就因被周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抛弃而抱着幼子投河。获救后嫁与鲁贵,得女四凤。在野草一样荒芜的辛酸的三十年里,她觉得自己逃离了自己的过去,逃离了旁人的背弃与冷漠,她只想儿女平安,日子无波澜。然而她却要在迟暮的年月面对无法承受的灾难。侍萍发现自己的女儿仍在周公馆重复着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儿子们手足相残。她想过带着四凤一起逃离,却不料女儿竟怀上了自己同母异父的哥哥的后代。炸雷一般凶狠的冲击使她彻底崩溃:自己还是没用逃离那撕心裂肺的噩梦。相同命运的繁漪,被周朴园囚禁在偌大的宅邸之中,成为精心修饰的花瓶,得不到爱情,得不到一丝希冀。她麻木,她愤怒,她胸中郁结的怨火,燃烧起她致命的疯狂。于是她不顾一切地与继子周萍相爱乱伦,释放自己原始的冲动与野性。当周萍弃她离去,寻求青春的四凤找寻慰藉的时刻,她意识到自己不过是短暂地脱离了深渊,现在又不得不继续堕落日子。她挣扎,她呐喊,她挽回,却动摇不了现实哪怕一分。她要报复,她要报复周家父子两代的欺侮与凌辱,直至她落到"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地步。灯光映她秾姿,月华洗澈秀骨,她曾渴望,却落得绝望。

侍萍曾想逃离,却困于命运的重复;繁漪曾想挽留,却毁灭于徒劳的救赎。造化弄人,二者无法依靠自己打破枷锁。我悲悯于她们苍白的命运,最绝望的莫过于无助。

· “错”在对人性的压抑,对完满过度的偏执。剧中悲剧的原因,究其根本,在周家冷漠残酷,灭绝人性的专制与压迫。周朴园在家庭生活中,处处表现得像一个专制的暴君,任何人都是不能违抗的。他梳分头,戴金边眼镜,穿皮鞋,俨然一副煤矿公司董事长姿态,但他又喝普洱茶,吃斋,而且念经,充分显示了他的"伪善"。强迫蘩漪喝药的场面,把他极端冷酷、绝对专横的面孔暴露无遗。而他却把这些看作是他对妻儿们的"关心"和"爱护"。他因此而不准妻儿们对他有过多的不满。他是酿成家中所有悲剧的罪魁祸首。周朴园的专横自私、冷酷虚伪的性格特征,以及他和蘩漪、侍萍和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形象地反映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与罪恶。周朴园的失败预示了旧制度的崩溃与灭亡。

· “错”在周朴园,“错”的不止周朴园,其背后的时代,封建余毒残留,旧中国的印记仍在,正是这种极端黑暗的社会环境,导致了周、鲁两家的悲剧。

·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读罢《雷雨》,悯于其人之悲,叹于命运之错。岁月在墙上剥落,我望见那些盛年,那些悲楚.......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