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有感700字

【第1篇】

一缕茶香,梦醉旧殇 —— 读《文化苦旅》有感 

历史的车轮滚过,消磨了时光,留下了回忆;带走了过程,留下了结果;掩埋了不幸,留下了你辉煌。神妙莫测的莫高窟,暗藏玄机的阳关雪,诗意朦胧的白莲洞,飘渺幽雅的西湖梦,故事凄惨的酒公墓……这些在余秋雨的笔下变得别有一番风味。他说:“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我想,他的确做到了。 

一曲哀歌多少忧,一册苦书多少愁。培根说:“历史使人明智。”我想:“多情应笑我早生毕发”,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他在山水历史间跋涉的时候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生回忆,这种回忆又渗入了笔墨之中。给我们呈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兵荒马乱”的生命征程。 

在小雨初晴的午后,指尖掠过封面,轻轻翻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阵微风拂过,在风铃的夹缝中留下了一串美妙的音符,行云流水一般,掠过耳畔,与那醇厚的茶香融合在了一起,与我一起纵观祖国的风云变幻,游历于祖国的历史情结中…… 

别国的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此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供人瞻仰。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它的色流随着历史的进程,经历了畅快柔美,涡旋卷涌,更趋精细,略显灰黯以至于很难再找到红色的过程。余秋雨在书中评价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莫高窟无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壁画的美,却来不及向我们阐释壁画的意。只能期盼,什么时候一位大手笔的艺术家能告诉我们莫高窟的真正奥秘。 

一位半个多世纪前的逻辑救国论者,用一种最潦倒、最别致的方式,让生命占据了一座小山。他平生未能用自己的学问征服过任何一个人,只能用一枝毛笔,在中国传之千年的毛笔,把离开这个世界的人慰抚一番。他就是酒公张先生。顾名思义,酒公墓就是酒公的坟墓,在他的墓碑上只有简短的7个字:酒公张先生之墓,现在,它正树立在状元坟的层层墓碑的包围之中。有人说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像酒公这样连连遭遇挫折的人也是不鲜有的。还有人说上帝在关上一扇门时,也将为你打开一扇窗。但我认为酒公的窗也是关闭的,就连透过的阳光也是微弱的。实在是悲哉,悲哉! 

“轰隆”一声巨响,将我的思绪打断,我的文化之旅也就此中断。又开始下雨了,雨滴滴落在历史的车辙上,洗刷了它留下的印迹,却又涤去了它的尘埃,让我们看得更透彻,就像这本书一样。 

慢慢合上书,茶香也被雨水穿透,黯然失色,只有那风铃的浅吟低唱依然如故…… 

【第2篇】

于万里河山,品瑰丽文化 ——读《文化苦旅》有感

“不管是春温秋肃,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严重,理性的淡漠。”这本书正应了他的自叙,是余秋雨不论悲喜好坏,平定心情,与虔诚中感受历史;是他随心随性,踏遍万里河山,于奔波中讲述文化。

张晓风说:“山水是中国人的宗教”,山水对于我们来说神秘且美妙,当山水结合了历史文化,它便又上了一个境界,这便是《文化苦旅》。有人说,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我想,这里的星星应该就是余秋雨先生走过的每一寸土地、回忆的每一个故事了吧。

之一有秀美娇艳的江南。江南有温婉窈窕的女子,有清淡婉约的青瓦,有清澈见底的细流,还有细流里迟缓的小水龟。江南更有无数动人的历史。让我跟随余秋雨先生的步伐,来到西湖。这里有名妓苏小小的故事,一个潇洒又唯美的女子,敢爱敢恨,恬然适然。“苏小门前花满枝,苏公堤上女当垆”;“若解乡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我从余秋雨这里认识了和茶花女一样的潇洒女子,也更深的了解了西湖风情。“苏小小的形象本身就是一个梦”,确实,她正与西湖相配,也令先生不禁作下此片——《西湖梦》。

之二有悠远深沉的大漠。这里有西北孤烟,民族风情,有令人着迷的色彩线条,也有浑厚沉着的北魏风格。这里还有闻名世界的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一个死了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莫高窟给予我们的,不止佛教故事,不止鲜艳色调,更不止圣地名声。在这里,博大精深的佛教道义被寂寞舞者演绎的淋漓尽致,千年的宗教历史和文化在身人交融中诉说和传递。虔诚的信仰,唯美的信念,在邂逅的一瞬间爆发。余秋雨先生说:“他似乎还要深得多,复杂得多,也神奇的多。”这样看来,敦煌又被赋予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留给旁人浮想的余地:当大漠风沙刮起时,当求佛之人过路时,当出塞的人偶尔入窟休息时……一切的一切,是先生的这篇——《莫高窟》。

之中还有很多地方,不论是拥有悠长历史的白发苏州,还是范钦极力守护的饱经风霜了的天一阁,抑或是高雅精美令人叹为观止的青云谱……仿佛每一处地点都藏有专属于它自己的历史故事,当你身处其中,这个故事又得以重启。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成年的石头和木块也才能深深地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而余秋雨先生所做的,也就是将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了出来。

“中华文化的真实步履却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你不妨大胆一些,跟随自己的心,去踏遍河山,去感受文化。

【第3篇】

读《文化苦旅》有感

文章开卷作者余秋雨将“文化”与小说形式结合,语言生动,让人不感到枯燥与乏味。同时作者在文字中处处表现出他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也验证了那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可让作者余秋雨的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可为什么是一场“苦旅”呢?

这苦来自于文化被掠夺之苦。在道士塔中这一节中,这这描绘出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现状。王道士在敦煌发现藏经洞一事被传开之后,一种中华文化的悲剧拉开了序幕。作者XXXXXX学者的质疑说斯坦因是以考古学者的身份取走莫高窟的经书,作者不然,引用斯坦因本人的日记反驳他们的观点,揭露出她殖民侵略者真实面貌,同时也话费了一定的的笔墨表达对“中国人”蒋孝琬的不满。在这一节中,出人意料的是作者并没有用民族主义者狭隘的眼光去看待此事,也没有用粗暴的语言去批判当事人。又交代当时中国社会动荡的大背景,若留在中国,可能消失于战火之中,若让斯坦因带走则将落入掠夺者之手,表达了这这的犹豫不决之苦。

作者的苦也自愈文化被摧残的苦。一个文明或者文化的毁灭并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源于其自身。其中,最大的祸害便来自于文字狱,其中文字狱始于宋朝,作者冲苏东坡的例子说起,由于苏东坡文笔当时是天下第一,难免不引人嫉妒。一些小人从他的诗词中抠字眼,千方百计从中找出逆反朝廷,讽刺皇帝的字句,通过打击苏东坡排除异己以使得自己平步青云,往往这种政治投机还颇有市场。清朝以来文字狱可谓达到了巅峰,统治阶级对文字狱的触犯者施予刑法,不光是通过严峻刑法树威,更多的则是通过这种野蛮的行为而产生快感,久而久之则成了颗心灵毒草。在这世界上,没有那个文明是建立在野蛮刑法之上。文字狱不同程度上束缚着文人的思维,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有多少文人墨客因此而不能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或因发表自己的看法遭受不公正的刑法,这何尝不是一种对文化的摧残。

《文化苦旅》不是单一的介绍中国文化,更多的是自己文化的反思与重新审视,让人们能够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