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尔基《童年》有感700字

【第1篇】

在逆境中学会成长 ——读高尔基《童年》有感

童年,这是一个往往令人回味无穷的名词。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不管它是快乐的,还是令人厌烦的,它都使我们一生难以忘怀。童年反映了我们儿时的喜怒哀乐,这些喜怒哀乐,早已在我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罢《童年》这本书,小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令人难以忘怀,让我感慨颇多。

《童年》中描述的,是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阿廖沙在幼年时,父亲就永远地离开了他,不得不使他感到孤独寂寞,也不得不让人产生怜悯之情。幸好阿廖沙的外祖母非常疼爱他并且经常讲述优美故事来使他受到熏陶。可同时,他也亲眼目睹了两个舅舅为夺得家产争吵打架,明争暗斗以及在生活琐事上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早已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记印。

阿廖沙寄住在外祖母家时接触到的这种生活,是一种典型的小市民的社会生活,而这个阶层的人的所作所为令人不堪,甚至令人感到厌恶。然而,阿廖沙单纯、完美的心灵并未受这些消极态度的同化,始终保持着自己高尚的思想。为什么能够保持?这是我第一次读完这本书时脑海中出现的一个大大的问号。当我再反复去细读、去思考时,我才发现了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以阿廖沙的外祖母为首的一群人给了他可贵的精神上支持。外祖母慈祥,善良,她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阿廖沙,可以说,外祖母是阿廖沙人格形成的导师。而其他人,诸如乐观淳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或多或少地影响了阿廖沙,使他在如此的逆境中,仍能健康成长。

《童年》这本书教给我的,是不畏逆境的可贵精神。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如何面对这些挫折?这是我们所有人无法回避的问题。阿廖沙和他的外祖母面对挫折时,勇往直前,乐观向上,永不言弃,这正是我们面对挫折和逆境时所最需要的东西。现实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往往因为遇到一点挫折或失败而一蹶不振,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们,在阿廖沙和他的外祖母面前,该是怎样的羞愧?

“我们的生活是令人惊奇的,这不仅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层充满种种畜生般的坏事的土壤是如此富饶和肥沃,而且还因为从这层土壤里仍然胜利地生长出鲜明,健康,富有创造性的东西,生长着善良的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 我想,高尔基在这篇作品中写下的这一段话,是想要告诉我们新的一代,应该如何坚忍不拔地顽强生长,并且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同时唤醒民众激发他们对正义事业的美好希望。这也是高尔基创作这本书的一个基本用义。

【第2篇】

午后的阳光洒在窗台上,从远处看去金碧辉煌,在这温暖阳光的沐浴下,我打开了《童年》这本相识已久却从未拿起的书。这本书讲述的是作家高尔基的童年生活,我原以为他的童年会是充满快乐与童真,万万没有想到却浸满了苦难和泪水。

在沙皇残暴统治的年代,高尔基经历了几次家庭变故,年幼便丧父丧母,残暴的外祖父不时殴打他,甚至将他打昏,大病一场。在这样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下,幼小的他却没有放弃生活,而是苦中作乐,坚强地生存了下来,这是怎样的一种顽强意志。也许正是这种意志与磨炼,使高尔基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屡创辉煌。

合起这本书,我的心犹如澎湃的海潮,久不能归于平静,生活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的我们,丰衣足食,拥有一个学习的好环境,成为一个莘莘学子。敬爱的老师,并肩的伙伴,慈爱的父母,我们身边充满了爱,可我们却少了高尔基的那份精神,少了他的好学与乐观,少了那份坚持与拼搏。

书中的一些小片段令我感触颇多,高尔基尽管生活苦难,但他却学会苦中作乐,从黑暗中看到光明,回望书中,他与小伙伴,与朋友,甚至孤身一人的玩闹比比皆是,有恶作剧,有深挚的交谈,也有与家人的斗嘴。他在被打病倒后,没有怨世不公,没有沉浸在悲伤的世界中,而是恳求外祖母为他讲故事,即便在痛苦中也要幸福。

每当我在新闻报纸上看见一些人因繁杂的琐事便想不开要自尽的报道,便情不自禁地想起高尔基的童年,想起那段苦中作乐的时光,便觉得那些人实在是不懂得如何对待生活,如何活得精彩。

苦中作乐,这不是麻痹自己惺惺作态,不是“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的自我安慰,不是扭扭捏捏的强颜欢笑,而是一种乐观精神的体现,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豪放,更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朴素坚持。

在碰到困难与坎坷而烦闷的时候,不妨尝试苦中作乐,为自己看似困苦的生活制造乐趣,也许某个静静安想的时刻,你便会感到疑惑,我的生活怎么会这么有趣,这么快乐?!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