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三国》品“英雄”

于《三国》品“英雄”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丞相祠堂何处寻?”我仿佛听见了千百年前杜甫的一声叹问,情不自禁地,我拿起《三国演义》这部记录了三国兴衰的小说。看罗贯中笔下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读那天下三分的故事,写下我千万分之一的感慨。

于百姓而言,颠沛流离民不聊生;于幼帝而言,孰忠孰奸尚未分明;而于英雄而言,这无疑是最好的时代!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各路豪杰逐鹿中原,这方唱罢我登场,谱写了扣人心弦的《三国演义》,尽显英雄本色。

料峭春风催人醒,三国人物争人醉。一醉一醒之间方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三顾茅庐得贤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权“决计破曹操”。诸多英雄的故事在书中演绎,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当年的雄浑,更有千年来争论不休的谜——谁才是真英雄?

有人说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的确,乱世出英雄,枭雄曹操以他特有的光辉照耀史册,他性情豪爽,待人诚恳,求贤若渴,善交天下名流,于是有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千古绝唱;有了“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吹笑”的亘古佳话,有了“我视天下鼠辈如草芥”的勃勃雄心。纵然他“宁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可一个人将文学政治、军事、权谋集一身的人,又怎不是个英雄?

有人说是蜀中“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刘备和“千古贤相第一人”诸葛亮。诚然刘备知人善用,三顾茅庐请贤臣,共谋大事,终成大业;诸葛亮亦是雄才大略,忠义之心赤诚可见,他以经世致用为己任,以仁义之心辅佐刘备,使刘备在存亡之时仍不忘百姓,受万民景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便是对这一主一臣的最佳写照,纵使蜀国终未成霸业,可刘备、诸葛亮的处世之道仍被后世称道,如此仁义君臣,何不为英雄?

有人说是东吴孙权。那个被曹操叹为“生子当如孙仲谋”,被辛弃疾赞为“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江东贤主。他曾大败曹操于赤壁,复收荆州于刘备,劝吕蒙多读书。任贤用能,奈何尘市繁杂,终未逃过命数,可他一世才华,功德及民,终成一代英雄!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三国演义》的故事不是“请君把酒论英雄”,而是在用英雄的故事告诉后世人:活出本色,为理想而终生奋斗。唯有那时,我们才有资格——煮酒论英雄!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