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类前行之梦想

歌德曾经说过:“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是啊,书籍恰像一叶扁舟,搭载我们通向成功的彼岸。

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普遍推崇读书,在古代基层百姓的眼里,那是一个“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啊!在百姓心中,读书俨然已经成为了改善自身当下生活条件的必备条件。因此,在大唐盛世,魏晋阴霾之下,均能找到读书人的名字,虽然如此,当我们推开历史的风尘,不难发现,真正器重读书的,反倒是名门世家,这与当年士租族普遍受到的儒家思想是分不开的。

东晋名士陶渊明,别看这位先生是如此的放荡不羁,但他骨子里却是个“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文人墨客,五柳先生还特别的珍惜时间,后来还特地做一首杂诗明志,诗云:“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饶人”。是啊,时光时光飞逝,失不复得,这位放荡不羁,舞文弄墨,当时的有名的文人雅士,现代人看来疯癫的疯子诗人,就用酒香醇朴的旋律,谱写了一曲响彻千年的绝唱。

历史的车轮在缓缓的转动,去过了大唐盛世的繁华与喧嚣,在晚唐的层云笼罩下,学堂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朗朗读书声依旧响彻云天,草庐之中,杜苟鹤合拢书本,不禁对着阴云密布的天空仰天长叹,提笔赋《闲居书京》一首“竹门茅屋带村居,数亩生涯自有馀。鬓白只应秋炼句,眼昏多为夜抄书。雁惊风浦渔灯动,猿叫霜林橡实疏。待得功成即西去,时清不问命何如。”这悠长的旋律仿佛是对大唐盛世的一曲挽歌,历经近三百年风雨的大唐王朝,终于在这朗朗的读书声中,寿终正寝。历史的车轮还在向前方飞速前进,面对其他国的财狼,南宋小朝廷早已是力不从心,但,为了中华文化的最后传承,这个在外如面前卑躬屈膝的朝廷,肩负着中华文化的重担,还是艰难的挺起了腰板。在这里,士人一书籍一文化达成了不可言喻的统一。书籍好像人完成成为了文化的载体,而书籍,更好似大宋国运的使承着,却是全天下的读书人。于是,一个又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便从防不胜防的读书中脱颖而出,于是陆游写下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九渊写下了“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及思量”。就连苏东坡也曾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高呼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杞迟那可追”,等等。读书在大宋淡化成为了一种风尚,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手相识书的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这种安乐盛世般的幻想,终究被无情地打破了。公元1279年,山,一个经历三百多年风云飘摇的王朝,连同它那曾经恢弘灿烂的文化,终于在这里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公元1368年,大明帝国终于从东方从新崛起,中国文人与读书的风尚他又一次席卷了华夏大地,中国文人终于重新好好的喘了一口气,但再美好的盛世终成泡影。明亡之后,中国文人终于选择了抗争,于是,越来越多的文学大师遁入了山林。于是,越来越多的景点也从山野之中流失而出,在被大清铁锁横扫的故土上作为中华传统的血脉,重新又得以传承下去,因为书,中就会有人来读的。

随着民国的建立,西方新式思想涌入了古老的中国大地,人的思想终于从一些封建思想观念中解封了出来,中西方文化也在冲突中交融,渐渐地,书记中就多了时事,美文与图片,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惊奇得发现,经久不息的中国文化又以崭新的书籍中又一次涅槃重生了。

然而,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摒弃了书籍,投入了互联网的怀抱,美其名曰:时尚。殊不知,在并不遥远的过去读书确实实现个人人生价值与最终实现自己理想的唯一途径,更不会想到,书籍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又是经历怎样的仓桑和灾难啊!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