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望月抒怀

这是个奇特之夜。 仍然禁不住那轮明月的诱惑,也更相信十五的月儿十六圆的说法,当夜色朦胧之时,我和弟弟来到了雅砻江边。 一站上吊桥头,便急着寻起月亮来。弟弟往东边一指,我才恍悟过来,月早已升起,就悬在县城上空,太大太圆太亮,也难怪先前自己一直感觉是一盏大探灯。 尽管已不只一次看到过甘孜的明月,但再见她时,我还是如初见般的惊呆了!我不知该如何去形容她的神韵与容颜!惊艳?确是有的,她的丰盈,她的皎洁,在你猛一抬眼见到她的那一刻,足可以让你屏息;清雅?也是有的,青灰色的夜空连一丝云也没有,就那轮明月无声息地展露出自己光洁如玉的脸庞,无遮无掩,清丽,优雅,大气,圣洁,有着处子般的沉静和气息;神奇?那是更有的了!不说嫦娥奔月吧,不说吴刚伐桂吧,不说玉兔捣药吧,不说天狗食月吧,她就是阿尔忒弥斯女神啊!迷离的光晕围绕着她,使她散发着迷人的仙气。有人把母亲比作月亮,这是极其恰当的,月亮确有着母亲般的温柔。她俯瞰着大地,温情脉脉,轻纱似的月光轻泻,就像温暖的手抚搂着自己的儿女,你仔细听,还能听到那从天宇里飘来的《摇篮曲》,声音轻而柔,暖而软,整个大地就如同婴孩般躺在摇篮里沉沉欲睡。她不会厚此薄彼,无论高山还是峡谷,无论陆地还是水域,无论大街还是小巷,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从东到西,她一路缓缓温柔地在天宇中游走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将爱的光辉撒播,绝没有半点声响,她怎舍得惊扰了自己儿女的晚梦呢?高山因此而显出清晰的轮廓,清冷高峻;峡谷因此而略呈羞涩,半遮半掩;水面因此而跃动,银光荡漾,与月遥相呼应,使人脱口而出的便是“海上生明月”;此时的乡村,遥见灯光点点,轻纱曼妙,静谧得连一声狗吠也不曾听见…… 轻伏吊桥铁栏,沐浴溶溶月色,望月望山看水,听风听心遐思,是极其享受的一种感觉,美好,沉醉,自由,放飞,舒展……都有! 古代文人墨客铁甲骑士常借月抒怀,念的最多的就是故土亲人,这是何故?我遥问圆月,也追问古人。是不是月有阴晴圆缺,正如人间有悲欢离合?所以每当月圆之时,游子家人就希望家如满月?是不是无论天涯与海角,彼此遥望空中明月,目光就有了交集,眼神就有了交流,心与心的距离就可以靠得更近?是不是这种望月思乡的文化观念早已如几千年来的诗歌文化那样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成为了中国人的品性?也许都有吧。古人因为交通信息的不发达、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常年的兵戈铁马、家人的流离失所,他们的这种思念可能来得更真切深刻而痛处,所以才会有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才会有汉乐府民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几千年的世事变迁,变的发展了,湮没的泯灭了,没变的还是依旧——国圆家圆人圆事事圆,我们怀着这份朴素的乡情亲情踏寻着古人的足迹,延续着民族的传统与精神,演绎着更多的感天动地的圆月话题。想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无论什么节,要的就是这个“情”字。正是这“情”,贯通着古今,纵横着世界,联系着未来,凝聚着力量,创造着奇迹,它是历史长河亘古不变的精神纽带。 想到这里,“家乡”“亲人”“朋友”等字眼在心里的分量也更加地重起来,你们都还好吗? 回望弟弟,正虔诚地点着一盏盏酥油灯。灯火在风中闪烁不定,飘过来缕缕酥油香。此时此刻,亮的岂止是那排排灯?天上有个月亮,水里有个月亮,我们的心里都有一盏明亮的心灯。

推荐作文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