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有座红军墓

深秋时节,桂花飘香,一轮圆圆落日嵌在半山腰,我漫步在老桥,向一片神圣之地走去。

此时此刻,我伫立在一座石墓面前,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这就是我们最可亲可敬的人啊!我真的见到了红军!慢慢的,我开始仔细端详石墓的面容:石墓长约三米,宽约两米。石墓顶上,绿草萋萋,其间有翠绿的藤蔓蜿蜒缠绕,映衬着灰色的石墓,一派生机。碑帽上刻着四个醒目的大字:保家卫国。碑面正中赫然刻着一列文字——“古蔺县籍老红军余泽端同志墓”,左右两边是墓主人的生平简介:古蔺龙井人,生于一九一零年。于一九三五年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时,由太平渡参加红军,一九三七年在甘肃镇原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浴血奋战,屡立战功。建国后在国防军工战线担负重任,为国家航空工业建设作出了贡献。一九七六年离休回古蔺,故于一九九二年。

读完这些碑文,我仿佛就看见了历史,看见了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以前,总觉得这些历史与我们太遥远。而此时,一位老红军的英灵就安息在我面前的石墓之下。这时,一位六十多岁,身穿灰色衬衫,身材略胖的老人向我缓缓走来,他热情的讲起了关于余泽端爷爷的零星记忆:“余泽端大哥是清平村人,身高大约是一米六,虽然不是很高,但是长得虎背熊腰,身材壮实得很哦……”说罢,老人胖而宽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位老红军的身材并不高大,但我想,就是这样一个矮小的身躯,却也可以和无数的红军战士一起飞夺泸定桥,翻越巍峨的皑皑雪山,进入无边无际的荒无人烟的大草地。他可能无数次差点丢掉生命,但又无数次从死亡边缘回来。很可能,子弹从他耳边飞过却没能打中他。不仅是他一个人,与他同行的还有千千万万个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红军战士。我似乎看见:在熊熊炮火中,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英勇无畏地冲向只有铁索没有木板的泸定桥。愚蠢的敌人也许认为红军就是插了翅膀也飞不过去。然而,红军却一鼓作气,势如破竹地冲到了对岸。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是万众一心的神奇力量,这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似乎看见,红军战士穿着单薄的军衣,吃力地杵着木棒,扛着机枪,顶着沉重的包袱,在凛冽的寒风中,在一片白雪茫茫之中,他们坚定地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在他们中间,很多人都伤了残了,但战士们扶着甚至抬着背着受伤的战士们,忍受空气的稀薄,肚子的过度饥饿。他们用惊人的坚强的意志力翻越了雪山。“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我似乎看见:一望无际的草地,全是一片绿色。苍苍茫茫的大草地,应该有牛羊成群,应该有蔚蓝的天空,应该有光明的太阳!可是,那时这一切全无。红军战士们一不小心还会陷入深不可测的泥潭,过草地莫过于征服一个个陷阱。他们过度疲劳的身体不堪重负,却还要吃草根,野菜,甚至食战马,皮带。皮带极难嚼,极难咽,极难下肚消化。但有什么办法呢?一切能维持生命的东西,就算是蚂蚁,蚯蚓,臭虫,红军也要闭着眼睛把它吞下去,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毛主席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们这一代的人,常把一丁点小困难小障碍看成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而有钢铁般意志的红军却把险山危河看作一些平常小事。他们就像一个个巨人,用双脚踏平了中国未来的道路,用双手撑起了中国光明的天空。他们的血,泪和汗,凝结成了一个光明,炽热,永恒的太阳!今天,我们享受着太阳的温暖的光辉,我们踏着红军给我们铺的路,那条路啊,宽阔,平坦,光明,通向世界,通向未来!

站在余泽端爷爷的墓前,我的灵魂仿佛与他交谈了很久很久,“爱国”两字在我的心头烙下了深深的印迹。

夕阳西下,天边横铺着一片火红的晚霞,绚烂,辉煌,像给山峰戴上了耀眼的桂冠,红军爷爷的石墓也沉浸在一片绚烂的霞光之中…

推荐作文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