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时代中的“一技”作文1000字

一技之长走遍天下的局面似乎正面临电子信息产品的挑战。然而,“一技”与“一机”并不冲突。新的社会形势下,手机与互联网固然神通广大。但特殊才能与素质依旧是安身立命乃至建功立业的重要资本。

对技能的崇尚源于古代和近代社会。农业成熟,工业兴起,知识与素质首次成为了工作的核心和重点。按照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编撰的《全球通史》的观点,社会大分工也是近现代的社会标志。从个人角度说,由于天才与通才少之又少,依靠学习与操练成为一项技艺的专才,是最现实和最保险的做法。在一个领域内获得认可,即在大环境下拥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而新时代的手机与互联网,似乎挑战了传统的“技能主义”。翻译、导航、修图、购物、理财等等功能,确实汇集了人类的知识与能力。拥有手机的你,至少可以媲美一个小国的诸侯王,拥有一大班子能工巧匠(除了一支毫无必要的军队)。艺术创作与金融博弈,都冻结在4寸玻璃平面之后。

必须承认,“一机”确实改变了格局。但“一机”终究不能代替“一技”。

“一机”是对工具的使用,“一技”才是能力。得益于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已成为现代人的标配,它成为强大又普通的工具,人皆有之。但一个人不可能因为工具本身获得价值,因为“劳动”才是价值的来源。而“劳动”需要技能。手机确实万能,它是炒股的工具,但获得盈利仍需要经验和眼光。手机现在大多配套700万甚至更高像素的摄像头,但摄影家的作品质量依旧超越常人。一样的平台上,强者依旧脱颖而出。何况,伴随着21世纪而来的图形操作界面、卡片机、智能手机、二维码,无一不是面向专业知识能力匮乏的普罗大众,是“傻瓜”产品。它的起点是迎合客户而不是提升能力,它的目的是自身盈利而不是保障谁的人生。

“一机”可以覆盖许多领域,但“一技”的舞台更是没有边际。中国第一代钢琴家巫漪丽今年87岁,当她演奏《梁祝》时,震撼了中国乐坛。半个世纪前的“一技”,如今依旧响遏行云。当一项工作或创意需要情怀与创造力时,拥有专门技艺的人依旧是结果的主宰者。电声合成的音乐虽然可能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但至今无法挑战杰出的艺术家——并不是水准问题,而是个性缺失。更何况,“电声”本身也是音乐人和工程师的创造。

新时代的“一技”,自然也是非同以往的。它也要随风而舞,与时俱进。诸如“代宗”等“神行者”的技能,确实已被无线短波取代。但与此相对,特效制作、模拟仿真、程序开发、娱乐直播……,正召唤一大批掌握新技能的青年才俊。“一机”是这个时代的特征,而“一技”却是贯穿历史的人类生存的主线。


推荐作文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