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350字

【第1篇】

【香袋】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袋,习俗丰富,寓意深刻。这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佩香袋。

传说在古代,每年的五月初五都会有妖魔鬼怪出来伤人,只要度过这个节日,人们就能平安无事。每当端午节的前夜,人们总是惊恐不安,这时,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听到了人们的心声,于是托梦给大家说妖魔鬼怪害怕金属和香气,然后化作一股清风不见了踪影。说也奇怪,梦做完大家都醒了,于是赶忙找来金属和香料放在床头,等第二天起来一看,自己和家人都没事,于是每年端午前大家都要准备香料和金属,到如今香料已经演变成了香袋。这就是端午香袋的传说。

我和香袋也有着一段记忆深刻的往事。6岁那年的端午节,我早早地起床,阿太捧着一个红色的东西放到我手里,笑眯眯地对我说:“轩轩,这是香袋,用来驱虫的,是阿太缝来送你的。”我打量着这个香袋,上面是两条红色的小鱼,小鱼中间有个蓝色的球,上面绣着一个大大的“福”字,漂亮极了。凑近一点,还能闻到丝丝香气。我知道端午节佩香袋的传说,心里非常感动,阿太缝制的这个香袋,承载着她对我的祝福,这一针一线都是阿太对我的爱呀!我高兴地拿在手里,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双鱼报福”!阿太笑了,我也笑了。那年的端午节,我过得特别开心。

现在阿太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每年端午节我都会想起那个宝贵的香袋和记忆中阿太的模样。

【点 评】小作者由大入小,从端午节的名称习俗引到佩香袋这一传统,进而具体描写了佩香袋的由来和自己的一个故事,衔接自然,联系紧密。故事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最真挚的情感,阿太的形象和祖孙间的情谊生动地刻画出来,让人颇为感动。结尾的追忆更是将本文的情感结束得非常到位。整篇文章语言真切,条理清晰,不失为一篇内容情感均较饱满的好文。

【第2篇】

【中华传统文化——皮影戏】

中华传统文化有很多很多,比如剪纸、吹糖人、中国结、京戏脸谱、风筝、武术……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皮影戏了!

皮影戏的名字有许许多多,如羊皮戏、手影戏,俗称纸人头戏、土电影。

皮影的制作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表演时需要用鼓、锣、二胡、唢呐、长笛等乐器来伴奏,还需要在各人物关节处以线缀连,使皮影可以自由活动。

皮影戏中比较著名的有‍《明道杂志》《梦梁录》《英烈传》《闹天宫》等。皮影戏中最负盛名的是《孙悟空大战牛魔王》。

我看过皮影戏。那天,我兴奋不已,至今仍难以忘怀。我清清楚楚地看见四个人在尽情地表演。有打鼓的,吹长笛的,还有拉二胡及给所表演人物配音的。他们配合得非常默契,只要一个人动一下,那个人物也会随之做出相应的动作和表情。他们表演得惟妙惟肖,赢得了观众们阵阵喝彩和热烈的掌声。多么有趣,多么传神的戏曲文化!

古时候,每逢年节或盛大的庆典活动时,皮影戏总是大出风头,它是当时主要娱乐节目之一。但随着现代娱乐形式更加丰富,皮影戏的鼎盛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只有浙江省乌镇的皮影戏馆还在天天演出。

我多么希望皮影戏以后能再次大放异彩。我喜爱皮影戏!更爱中华传统文化!

【点 评】小作者通过皮影戏的名字的由来、制作的工序、著名的作品等多个方面向读者介绍了皮影戏的相关知识。同时,融入了自己看皮影戏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皮影戏的热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350字

【第3篇】

【热闹的春节】

新年到了,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大街上到处挂满灯笼。卖烟花爆竹的商店里挤满了人。广场上传来一阵阵爆竹声,热闹非凡。

打出来的春节

“年糕、年糕,年年高。”过年打年糕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从前,每到寒冬腊月,村里一些壮丁自发一起打年糕,大家都会出来帮忙。“年糕精致点春心,夜景缤纷除旧岁。”每家每户会用年糕作为走亲访友的传统礼物。

吃出来的春节

每年除夕夜,家家户户都很热闹,丰盛的菜肴摆满桌面,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年夜饭。年夜饭里少不了的就是鱼,“鱼”谐音“余”,象征年年有余。吃完年夜饭,大家一起看春节晚会,其乐融融。

贴出来的春节

春联雅称楹联,人们在除夕那天一早就去买春联,大街上一派忙碌的场景。对联分为三部分,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叫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每一副春联都是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的憧憬与向往。

伴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们又迎来了崭新的一年。

【点 评】文章采用小标题的形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用“打出来的春节”、“吃出来的春节”、“贴出来的春节”突出了春节的“热闹”的特点。 

【第4篇】

【月圆中秋】

在宋人苏轼眼里,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他借此寄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这世上所有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在唐人白居易的笔下,“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是他在中秋月圆之夜发出的感叹,回想往日的月下之景和今日被贬谪后的凄冷,形成鲜明的对比。古人在中秋会有种种情怀,时至今日呢?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中秋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团圆节或月夕、仲秋节、八月节等。与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中秋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源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敬月习俗和秋祀活动。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日子,有着吃月饼赏月的习俗。

每年中秋节,妈妈会做一桌子的菜肴,美味极了!晚饭过后,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到了一家人赏月时分。我们走出房间,站在露台上,看见了朦朦胧胧的月亮,先是被一层黑纱盖住,渐渐地,她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终于露出了眉眼。等了好久,月亮才走了出来,像一个大大的白玉盘垂挂在皎洁的夜空中。我不禁感叹:“今晚的月亮好圆好大啊!”月圆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可惜,爸爸却因为工作的原因,很少和我们一起过中秋节。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我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心里十分难过和遗憾。也许,身处工作岗位的爸爸和我一样感到惋惜,正吟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吧。

希望下一个中秋还能看见又大又圆的月亮!

【点 评】小作者借古人之言点出中秋佳节,文章开头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叙述自然、结构紧凑,衔接自然连贯,中心突出。文中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叙述,语言生动、形象,古诗词的引用,可以使文章更具有文采,增强了阅读性。结尾处集中表达情感,照应开头。文章含蓄的结尾,既点题,又耐人寻味。

【第5篇】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但对我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年的怪兽,作恶多端,危害人间,人们发现它害怕红色,发光,响亮的声音,于是人们利用它的这个弱点来赶跑了年,人们为了纪念赶走年的这天,就放鞭炮,贴红色的对联,这也有驱邪吉利的寓意,同时也添加了节日红火的气氛。

大年三十,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吃年夜饭是我最喜欢的了,因为在这时候,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爸爸妈妈和我都可以边吃边说笑,相互说着吉祥的话,以及对新的一年的期望,还可以领到吉祥如意的红包,同时也意味着自己又长大了一岁,在我看来,这是世界上最有趣的时候了!吃完年夜饭,我们会玩一个小游戏,那就是“抢红包”,先是大伯开始在微信群里发红包,大家用各自的手机抢红包,抢到的最多的红包的人接着发红包,一片欢声笑语。

春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中国的新生代,我们要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喜欢并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