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翻译+赏析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因其祖、父俱在河南做官,所以居家河南。29岁时及进士第,32岁被授校书郎,36岁授翰林学士。元和九年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者,为宰相所恶,被贬为江州司马。长庆二年出杭州刺史,任上政绩斐然,关心民间疾苦,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名所筑之堤为“白堤”。晚年官太子少傅,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为时而著,诗歌为事而作,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又一位伟大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题解】此诗作于贞元三年,当时16岁,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与咏物诗相类似。

【注释】1.赋得:写得了诗,写出了诗。2.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形容野草茂盛,长长下垂的叶子随风摇摆的样子。3.远芳:蔓延到远方的野草。4.侵:侵占,覆盖。5.晴翠:晴朗阳光下一片青翠的野草。6.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7.王孙:贵族子孙、公子,这里指朋友。8.萋萋:野草茂盛的样子。

【翻译】古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一次枯干,一次繁盛。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重新生长出来。伸向远方的野草覆盖了古老的道路,晴朗阳光下的碧草通向荒凉的城镇。又送走了亲密的朋友,这离别之情如绵绵的野草,盈满了胸怀。

【赏析】此诗是通过对古原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诵读时请着意诗的命题——“古原草送别”。“古原草”看来很平常,却抓住了“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融入了送别之意。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古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枯——荣”与“荣——枯”大不相同,前者是“春草”,后者就成为秋草了。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斩不尽锄不绝,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就能重新发芽,很快蔓延原野。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一旦春风化雨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这就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如果说三、四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但把重点落在“古原”,以引出来“送别”题意。用“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大地回春,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又是多么富于诗意。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着别情。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呀!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把“古原——草——送别”连在一起。

诵读时请注意:“古原草”送别,与花前柳下别、长亭别、江中别虽然都是送别,但还是有所区别的。“古原草送别”主要不是别人或别情,而是重意于野草生命力的旺盛顽强和新生,以这种原草的绵绵不绝来表达友人之间情谊的长久和芬芳。语态不浪漫,但须坚毅、坚实。

【推荐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