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之属《小笼包》

离开礁溪老爷酒店,回家的路上经过“正常鲜肉小笼包”,我建议妻女下车尝尝看。女儿问:有不正常的小笼包吗?店门口四个人不停地擀皮、包捏小笼包,等候的人在门外排队,我们领取号码牌,站在路边等候。

小笼包出现的方式有点不正常:并非热腾腾的笼屉上桌,而是装在盘子里,白白胖胖挨挤在一起,带着简陋和野趣;一笼十个六十元,价位非常亲民,面皮远比期待中薄,汤汁饱满鲜美,予人物超所值感。据说内馅选用黑猪后腿肉,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有三星葱加持,搭配的饮品有酸辣汤或奶茶、红茶、豆浆,店家自制辣椒油甚佳。我总觉得店名很奇怪,果然,“正常”后来易名“正好”。

小笼包流行于江南,上海呼为小笼馒头,一般认定的美学特征是:体小,馅大,汁多,味鲜,皮薄,形美:“坐着似口钟,挟起像灯笼”。成品呈半透明,薄可透光,里面汤汁丰沛。台北“鼎泰丰”和上海“南翔馒头店”大概是目前世界上最出名的两家小笼包店。

我年轻时探访过南翔馒头店,店内布置着蓝印花布,搭配竹藤家具、八仙桌,带着江南水乡风情,有些清末民初的氛围。对它的灌汤包、鲜肉小笼味道则没什么印象,仅觉得小笼包形似宝塔,馅料中还有研细的芝麻;灌汤包汤汁偏咸,面皮甚厚。倒是豫园的意象却仍清晰,南翔老街,老城隍庙,八字桥,好像还连接着戏曲表演,展现一种文化价值,联结着我的上海初体验。

台湾到处有美味的小笼包,尤以台北为盛,诸如“点水楼”“高记”“方家小馆”“明月汤包”……我在“点水楼”宴客总是会点小笼包,每人三个一小笼,手工精巧,竟捏到十九褶,食用次序分别是:原味,蟹黄,九层塔;希望口味由清淡转浓郁的节奏感,更能品尝师傅的匠心和创意,九层塔和肉馅是完美的结合。

面皮扮演吃紧的角色,在发与未发之间,尽量往薄里擀,又要能承受肉、汤的重量,如“明月”的汤包,皮薄馅足,轻轻提起,那下坠的面皮呈透明状,清楚可见肉馅和饱满的汤汁。面皮要具弹劲和承载力,可掺一点自然发酵的隔夜老面;肉馅宜精选猪后腿肉,须以手工细细剁成,并拌入肉皮冻;绝不可用机器绞。

享用得把握时间,即蒸即食,热腾腾地上桌,故吃的时候得注意烫嘴,或避免汤汁溅出而伤及无辜。

坊间上海馆子多擅制小笼包,每笼约八或十个,包子底下铺着蒸笼布,也许垫着松针。取食时筷子得夹住顶端的皱褶处,或迅速提起,或先左右轻晃再顺势拉出,以汤匙接住,温柔地咬破一点皮,吸其汤汁,再吃皮肉。总之,面对小笼包须果断,切莫犹豫迟疑,否则皮破汤流,美味泄矣。当我们提起小笼包,那薄面皮吃重下坠,梁实秋说“像是被婴儿吮瘪了的乳房”,展现出厨师擀面的技艺。

小笼包发扬光大要归功于鼎泰丰,一九九三年,鼎泰丰被《纽约时报》选为全球十大餐厅之一,如今已成为观光据点,俨然是小笼包的代名词。来台北市的观光客不免要在信义路二段领号码牌排队,等候入座。我有限的用餐经验,数度见日本观光客忍不住兴奋地欢呼,一直拍摄刚送上桌的小笼包,他们的小笼包讲究细节到一丝不苟的地步,每个面皮直径五点五公分,十八褶,二十一公克。尤以服务质量闻名。

这家排队名店竟发展出排队营销学,有效体贴了排队者的烦躁感。从排队到用餐过程,是精心设计的饮食秀场,门面是透明橱窗式厨房,一方面可映照出自己不耐烦等待的尊容;再者,厨房遂成为景点,提供顾客欣赏小笼包的制作,洁净的空间更予人信赖感。又如外语流利的前场服务员、排队过程已完成点餐、依人数分组叫号系统、用屏幕呈现可能的等候时间……效率奇高,入了座,五分钟内一定上菜。

有一天暴雨,我看见服务员请要离去的顾客站在骑楼下稍候,一一撑着伞为他们招呼出租车,并送进车内。“不仅仅是寻常的美食飨宴,更是一场文化表演,一场关于现代台湾文化的精彩表演。”杨子葆在《味无味集》盛赞店家把小笼包做成文化,是一种品牌典范:“鼎泰丰提供的小笼包文化表演,除了色香味的美食,更提供深度与活泼理解台湾日常生活、台湾文化与台湾精神的机会。”

台北美味的小笼包甚多,之所以名满天下,乃历史的偶然。一九四九年忽然来了那么多外省新移民,意味着中国八大菜系在台湾集合,尤其江浙菜更发展得淋漓尽致。小笼包就是战争后引进,阐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