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如梦令·元旦》赏析

如梦令·元旦

毛泽东 〔近现代〕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译文

转移途经闽西地区的宁化、清流、归化,山路崎岖狭窄,密林隐蔽穿行,青苔容易滑倒。

如今红军又要去往什么地方?当然是一鼓作气,直趋武夷山下。

赣南闽西的大山之下、大山之下,红旗迎风招展,如画雄浑壮美。

注释

如梦令: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作《忆仙姿》,其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之句。宋苏轼嫌其名不雅,改为《如梦令》。又有《比梅》、《宴桃源》等称。单调,三十三字,仄韵。该篇守谱押用一部仄韵。

元旦:宋代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朔一,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元旦,这里指阴历正月初一(这年阳历一月三十日)。

宁化、清流、归化:皆福建西部县名。其中归化曾改名明溪县。

路隘(ài):道路险狭。

武夷山:武夷北接仙霞岭,南望九连山,中分赣江、闽江,居江西、福建交界。相传古神人武夷君居此,故有武夷之名。

风展红旗如画:是悬想红军抵达武夷山时的情景。

赏析

这是毛主席的一首元旦词。

1956年8月3日《中学生》杂志发表了谢觉哉《关于红军的几首词和歌》,文中披露,这首词原题为《宁化途中》。1957年1月《诗刊》正式发表该词,毛泽东将题目审定为《元旦》。

这首词的背景为第二次“会剿”期间,即1929年11月。1930年1月上旬,毛泽东率领第二纵队掩护主力转移后,向北经福建连城、归化、清流、宁化等县,翻越武夷山,前去江西与红四军主力会合,使敌人的“三省会剿”宣告破产,在红军战史上将又揭开新的一页。

转移途经闽西地区的宁化、清流、归化,山路崎岖狭窄,密林隐蔽穿行,青苔容易滑倒。这是写“红军转移途径地”。当然,这一路上并不只经过这三个地方,只是为了平仄韵脚,选取了三个代表地。同时,行军的顺序,也应该是归化、清流、宁化,然后再直指武夷山下。“宁化、清流、归化”三个地名的密集使用,表明行军路途之遥远,行军速度之快疾。路“隘”、林“深”、苔“滑”,三个形容词的使用,道出了红军转移路途之艰险。用“路途之险”,反衬红军战士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如今红军又要去往什么地方?当然是一鼓作气,直趋武夷山下。这是写“红军转移目的地”。只要抵达了武夷山,那么会师的目的也就实现了,敌人的围剿自然也就宣告失败了。“直指”二字,表达了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必胜的革命豪情。

赣南闽西的大山之下、大山之下,红旗迎风招展,如画雄浑壮美。这是写“革命斗争的光明前景”。这里的“山下”不是实指,而是一种虚指,泛指与武夷山相连的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风展红旗如画”,说明革命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主席以他大无畏的革命豪情与广阔的胸襟气度,为我们描绘出最波澜壮阔的美好蓝图,鼓励战士们克服困难,争取武装割据斗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