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福斯特《印度之行》赏析

【时间】:1924

E·M·福斯特的代表作,最初发表于1924年。小说以英国殖民时期的印度昌德拉普尔城为背景,通过一系列戏剧化的事件,表现了印度人民和英国殖民者间的矛盾冲突。侨居印度的英国人大多傲慢蛮横,行事总是带着殖民统治者的种族优越感。他们假惺惺地举办了一次和当地印度人的“搭桥”聚会,但所谓的“搭桥”只是表面文章,并无真诚可言。初来印度探望儿子(当地行政官罗尼·希思洛泼)的莫尔太太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待人谦和,毫无种族歧视。她在清真寺邂逅穆斯林大夫阿齐兹后,两人很快成了朋友。同来探望行政官罗尼的还有他的未婚妻亚蒂拉·奎斯蒂德小姐。一日,阿齐兹邀莫尔太太和奎斯蒂德小姐等人同游马拉巴山洞。洞中的回声使亚蒂拉产生了幻觉,误认为阿齐兹强了她。当地校长、英国人菲尔丁深知阿齐兹为人正直,但英当局却千方百计加罪于他,以此向当地的印度独立风潮施压。最后,在庭审时,亚蒂拉意识到自己的错觉,并当众澄清事实,还阿齐兹以清白。小说的结尾描写印度教的一次盛典,庆祝神的诞生,具有象征意义。本书的作者福斯特曾两次到过印度,亲眼目睹了英国殖民统治的丑陋行径和愈演愈烈的民族冲突。与福斯特以往的作品相比,《印度之行》关注的是英国殖民时期重要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有着更强的揭露和批判。作者通过阿齐兹受审这一事件,集中揭露了英国殖民统治者对印度人民的歧视与侮辱,以及印度人民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憎恶和反抗,表现出福斯特对殖民统治的反感和对受压迫民族的同情。在反应民族冲突这一主题的同时,福斯特也描写了印度大夫阿齐兹和英国人菲尔丁之间的友谊,主张英国与殖民地人民间的相互理解。《印度之行》是福斯特最后一部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小说,历来被视为英国当代小说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