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赏析·李白

渡荆门送别·赏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三四年(726—727),李白第一次离开蜀地顺江而下,游历古楚旧地时所作。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人在开首就点出了要去的地方,语言轻松流畅,体现了诗人话语轻松的心情。诗人兴致勃勃地在船上观赏江水两岸的山川景色,不知不觉中行船已经过了荆门。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描写了船过荆门后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景色。高大的崇山峻岭逐渐在眼前消失,代替而来的是一片广袤无边的平原之地,此时,诗人视野顿时开阔,心境也随之豁然开朗。只见长江水奔涌向前,好像流入了无边无际的荒漠平野,滔滔奔涌的江水和广阔无边的平野交映在一起,一种宏阔辽远的意境顿时而出,“入”字笔力雄健。诗人真切地展现了一幅雄浑壮阔的山河图景,体现了一种蓬勃的生机,流露了诗人激动欢悦的心情。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接着诗人继续前行,江入荆州后,因为江道迂回,所以水势也不似先前那样澎湃汹涌了,而变得舒缓平静。夜 晚里,诗人俯视月亮在江水中的倒影,好像是从天上飞下来的明镜;白日里,云霞幻变无穷,结成了瑰丽神奇的海市蜃楼景观。诗人在这两句中既描写了夜 晚景色,也描写了白日里的景色,从俯仰多个角度全面地展现了江水宁静辽阔的一面,比喻生动形象,真切地写出了诗人当时的感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在愉快地欣赏荆门周围和家乡不一样的景色时,不禁联想起了家乡的山水,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怀恋之情。但是,诗人在这里没有直接写自己是怎样的思恋家乡,而是可怜起“故乡水”,送我的行舟到万里之远。一句“万里送行舟”,深沉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不舍。而江水还 要继续向东流,绵绵江水不断,诗人的思乡情和对未来的憧憬都像这江水一样,绵延着。最后,语尽而意未止,意蕴无穷。

这首五言律诗风格雄健,意境辽阔高远,描写生动形象。其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将江水浩瀚渡荆门的雄浑瑰丽的景象表现得如诗似画,因此,成为了千古名句。而结尾诗人巧妙地把江水拟人化,融情于景,耐人回味,也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一笔。诗文言简而意丰,感染力强。

【后人点评】

清人应时:太白之情多于景中生出,此作其尤者也。(《李杜诗纬·李集》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