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 姜夔宋词鉴赏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1],余过维扬[2]。夜 雪初霁,荠麦弥望[3]。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4]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5]以为有黍离[6]之悲也。

淮左[7]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8]乔木[9],犹厌言兵。渐[10]黄昏,清角[11]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12],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13]词工,青楼[14]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15],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1]淳熙丙申至日: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的冬至。

[2]维扬:扬州的别称。

[3]弥望:满眼。

[4]戍角:军中的号角。

[5]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

[6]黍离:《诗经·王风》篇名。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诗志哀。后世即用“黍离”来表示亡国之痛。

[7]淮左:淮东。宋代时,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所以说:“淮左名都”。

[8]废池:废弃的池台。

[9]乔木:残存的古树。

[10]渐:向,到。

[11]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12]俊赏:俊逸清赏。

[13]豆蔻:形容少女美艳。

[14]青楼:指妓院。

[15]红药:芍药。

【赏析】

姜夔的词多以抒发个人感慨为主,这首词是一首难得的感怀家国、哀伤时乱的佳作,创作这首词时,他年仅二十余岁。扬州慢是姜夔自创的一种曲牌。在这首词的前面,他加了一个小序,交代写作背景和缘由,这样更有利于读者阅读。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作者把昔日繁华的扬州与今日荒凉 的扬州进行对比,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中,反映出战争给扬州带来的严重破坏,从而抒发了他忧国忧民的深情。

词一开头作者就给扬州冠以“名都”、“佳处”的美名,扬州因其地理位置的关系,也曾相当繁华,很多诗人都满怀热情地赞誉过它的繁华盛况,如晚唐诗人张祐这样写道:“夜 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升平日,犹自笙歌彻宵闻。”但后来,由于金兵的侵略,扬州城变成了一座废墟。作者将其称为“名都”、“佳处”,就是让人回想起这座城市当年的繁华,从而与今日的残破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来到这里,看到的只是长得旺盛而整齐的荠麦,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早已不复存在了,如今只剩下“废池乔木”。“自胡马窥江去后”几句,点出扬州城今昔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一个“厌”字,写出了金兵烧杀抢掠给城中百姓带来的深重的心理阴影,也是对不义的侵略者的无情谴责。黄昏时分,凄厉的号角声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响起,扬州城越发显得空旷。这里作者用声音来衬托出扬州城的荒凉 和空旷。

词的下阕,作者运用典故,进一步强化黍离之悲这一主题。杜牧曾在扬州城发生了不少风流韵事,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作者在扬州城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他。可是,今日的扬州城早已无法与他那时的扬州城相比了,即使让他再来这里,也无法用他那俊逸的才华写出脍炙人口的诗篇了。这又是一种对比,作者把前朝的杜牧拉出来,显得精妙无比。昔日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了,只有“二十四桥仍在”,只有一弯“冷月”在波心摇荡。最后作者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