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维廉:箫孔里的流泉》赏析

鸟鸟鸟鸟

一片织得密不通风的鸟声

随着朝霞散开

透明

便肌肤似的

延伸起来

 

城市渺小了

 

最后的一颗晨星淡灭

 

高山上

泉水穿入一只巨大的横箫的体内

从箫孔里

流出

红木凝听

溪石擪奏

山翠浓浅浓浅的伴着

入谷出谷

入云出云

谷凝云

云擪奏

 

直到

 

瀑布一泻

泻入洗衣洗菜洗肉洗化学染料洗机身车身的

一片密不通风的马达的人声

人人人马达马达人人人马达人

响彻云霄

 

选自《当代台湾诗萃》

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赏析】

在晨光熹微到朝霞初露的这一段时间,诗人放飞了一群鸟,让它们在城市的上空翱翔,欢叫,诗人写鸟而紧紧扣住鸟声,用一个“织”字,使读者不仅听到了鸟声,也“见”到鸟声,仿佛看到了一片茂密的鸟声正铺天盖地扑入大自然辽阔的胸怀。诗人进而又让鸟织就的“密不透风的鸟声”融入朝霞,并且“随着朝霞散开”,整幅大自然的晨景图因此而获得了一股灵性,诗人的内心喜悦和对大自然的天然之美的挚爱,充溢于山水之间。

全诗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将高山流泉说成是从“一支巨大的横箫”的“箫孔”里流出。顺着诗人的奇思妙想,我们仿佛看到,那漫山的清清涧水、悠悠溪水、粼粼泉水,伴着或浓或浅的山岚翠微,融合一起,正汇入一只巨箫,横箫试吹,大自然就是那吹箫人!诗人的这一个意象生成过程并不是无迹可寻,按照常理,横箫吹乐,响起的应是箫声袅袅,诗人在这里将“响”变为“流”,一字之改,将听觉挪移为视觉,是通感的巧妙运用,但这“流”字作用于“泉水”,却正是泉水的“本色”。

推出一个诗的主干意象,诗人当然不会轻易放下它,他让这箫孔里流出的泉水“入云出云”“云擪奏”:写活了天上的云睡在泉水里,以及泉水穿过云的梦乡的情态。原本是泉水叮咚,现在,诗人这么一写,仿佛这清澈泉声的一股,是潮湿的云的倒影发出的,它在惊梦中还在和着泉声奏鸣哩。

诗以“直到”两字单独为一节,如异峰突起,推出别一画面:比鸟声还要优美的箫声一般的泉水,汇成烟波浩渺的“瀑布”,却被“泻入洗衣洗菜洗肉洗化学染料洗机身车身的/一片密不通风的马达的人声”里;“鸟鸟鸟鸟”和“人人人马达马达人人人马达人”,这两行诗的排列在视觉感受上形成的对比,也仿佛使人目睹了美丽的大自然受到现代化工业社会蚕食的图景。这首诗表达了人类的这种两难的尴尬处境,或是还有什么弦外之音。

(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