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刘:上海夜歌(一)》赏析

上海关。钟楼。时针和分针

像一把巨剪,

—圈,又一圈,

铰碎了白天。

 

夜色从二十四层高楼上挂下来,

如同一幅垂帘;

上海立刻打开她的百宝箱,

到处珠光闪闪。

 

灯的峡谷,灯的河流,灯的山,

六百万人民写下了壮丽的诗篇:

纵横的街道是诗行,

灯是标点。

 

1956.9.28上海

选自《在北方》,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赏析】

诗人公刘在南疆用叶笛吹奏着边地晨曲,当他一踏入上海这座工业城市,内心里就呼城着:“轮船,火车,工厂,全都在对我叫喊:抛开你的牧歌吧,诗人!”(《上海夜歌•(二)》)于是他借汽笛唱出了雄浑的《上海夜歌》。这里选介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诗作一开始采用蒙太奇技巧,接连推出上海关和钟楼两个镜头,其间运用两个句号,迫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在此稍作停顿,细细观赏和品味这两座代表上海风貌的宏伟建筑。紧接着推出的一个镜头:钟楼上的时针和分针。整个画面由远而近,从全景到中景再到一个特写镜头,并且予以定格。诗人之所以要突出钟,是因为它代表着时间、岁月和历史,寓意深邃,启人遐想。三个镜头因推移的短促而有着剧烈的跳动感,象征着上海这座大工业城市的生活和生产节奏的快速度。而“像一把巨剪”这个比喻,则是一个远取譬,它拉大了喻本(时针和分针)和喻体(巨剪)之间的距离,给读者的审美感官以强烈的刺激,当然,从另一方面而言,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多个角度确实形似剪刀,只不过前人未曾这样比喻罢了,可以说“巨剪”这一比喻是使全诗生动活泼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这一节诗中的“铰碎”两个字,也很传神,它是诗人的创作思维的自然延伸。白天由此意味着结束,于是夜晚来临,诗人正式唱起了“夜歌”。

在第二节诗中,诗人转向对夜色的描绘。“夜色”是一种较抽象的景象,它朦胧可见但却不能具体触摸。诗人巧用动词,揶用一个“挂”字,并将夜色喻为“一幅垂帘”,使夜色富有质感。夜色又不是空无依傍,诗人让“夜色从二十四层高楼上挂下来”(这是20世纪50年代上海最高的建筑),引领读者从高处向下俯瞰,于是见到的是灯的山谷、河流和山。诗由此自然进入第三节,放手实写上海夜景。

全诗三节,每节四行。十二行诗以远近、高低、动静的自然搭配,写尽了灯火通明的夜上海的雄奇壮阔。此诗借都市的一幅夜景,展现了年轻的新中国在50年代抖擞青春的时代风貌。

(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