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第一盏灯》赏析

鸟吞小石子可以磨食品。

兽畏火。人养火乃有文明。

与太阳同起同睡的有福了,

可是我赞美人间第一盏灯。

选自《十年诗草》,明日社1942年版

【赏析】

《第一盏灯》写于1937年。诗仅四行,内蕴却极深厚,表现的是对人类一切发现、发明和创造的赞美。第一句是一个比喻,所喻者为第二句的说明,意思是:正如鸟类用小石子在嗉囊中磨碎食品,而得到消化、增加营养一样,人类也经历了不少困难,才学会使用火,文明才得以产生;而兽类却永远害怕火,所以便永远只能是兽类。第三句是一种抑制的写法,说明后人都得益于“火”的使用和文明的产生,摆脱了兽类的不安定的生活,能够“与太阳同起同睡”,享受幸福了。第四句诗意扣到本题上:“可是我赞美人间第一盏灯”。从表面上看,“人间第一盏灯”象征着人类对火的使用的开始,但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象征,所以又不止于表面上的意义,包括人类一切的发现、发明与创造,都推动了人类的进化,都是光辉的,值得赞美的,因而“第一盏灯”又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这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多年所悟的一种“心得”,也可以说是“智慧的结晶”。表现方法上是含蓄细致的,意境又相当开阔辽远。这首诗在形式上也继承和借鉴了我国旧体诗的传统,而又进行了创新。它颇类似旧时近体诗中的七绝(当然也像波斯的“鲁拜”),这是指押韵的方法和行数而言。诗共四行,第一、二、四行押韵。但从语言结构上看,第二行内却包含了两个句子,这种行中断句的形式,在旧诗中却是没有的。所以它是化古而非泥古,能够给人以崭新的感觉。同时,这首诗在押韵的方法上也很讲究。三个韵脚“品”“明”“灯”,声调逐步升高,从听觉效果上配合了诗中表现人类从蒙昧到文明,一步步上升的境界。

(李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