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轨道号》读后感800字

走过历程坎坷,奔向时代未来

——读《中国轨道号》有感

“那些年,我们经常想关于21世纪的事情:脑声通讯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月球上建立起成排的原子能发电站……每当想到这些,就觉得我们这一生充满了希望”读起这段文字我不禁想象起那时人们的生活场景,想象他们内心对无际未来的期望,那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

吴岩的《中国轨道号》描述的是一个少年在军装所大院的生活,作者虚构了上世纪70年代一项名为“中国轨道号”的航天工程,要把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送上太空,并让空军装备所加入的背景,以“小岩”的身份展现了军装所大院中人们的生活和自身的成长经历。与大部分科幻作品不同的是,书中把故事时间定位在70年代的科研岗位,没有大量描述科幻内容,而是把这些情节都融入“我”的生活中,这种独特的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翻开目录,四个标题简明而引人注目。《水系》一章中,我和王选由一幅地图出发,研究了北京水井的分布,在四大爷的帮助下解开了水井的秘密。北京城留存的大量文化古迹,是一座底蕴丰厚的历史名城。人们生活中隐藏着许许多多历史留给我们的秘密,关注身边的历史文化或许就像书中描绘的故事,是一次好奇的探索,更是对文化的一种发现和传承。“我一直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要求自己,这也是我们军装所所有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创新的理念,早已融入民族和国家的血液,让我们有勇气面对困难,描绘出一个更加美好和光明的未来。

这种精神同样贯穿着中国轨道号的研究进程。军装所承担了舱门的研发任务,所里的大人们陷入了忙碌,而“我”们也在四处活动,“我”制作火星沙盘,前往火星探索夏令营等等。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将我的生活串联起来,而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人,老汪。他长相和举止怪异,令人无法接近,甚至遭到一些人的攻击。“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来到天台,接触和观察他的研究和实验,发现他虽然沉迷科学研究,但并不是别人说的“科学狂人”,而是一个心存善意,热爱祖国和未来的研究者。遗憾的是,他最终还是被人迫害含冤而去。

面对这样一个形象,能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文中有这样一些话,“只讲电动机怎样运行,对你们的未来毫无用途”“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家不能是只会想不会做的人,要既能动脑,也能动手”。他鼓励实践,崇尚科学又对国家的未来和少年的成长充满希望,从他身上透露出对自我信仰的坚守,对科学和人类未来的敬仰态度,令人为之敬佩。回望那个时代的复杂多变,就不难发现这种品质是难能可贵的。或者说,真正拥有这种品质,为祖国和人民努力奋斗的人,就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的奋斗路通向了今日中国的盛世,而这种精神已经留存下来,它必将造就中国的未来。

心中有理想,笔下有风景。让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什么是我们心中的美好未来?我想,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描绘未来,一个伟大的,美丽的,富强的祖国。而实现这一梦想,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任务,新时代是爱国者和奋斗者的时代,我们党和国家带领人民向着一个又一个目标前进。作为中学生,我们更应当做好时代先锋的角色,向祖国和人民的建设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