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读后感700字

【第1篇】

勤劳与狡猾 ——读昆虫记有感

国庆期间,我通读了法布尔所著的《昆虫记》,读完之后感悟颇多。

《昆虫记》主要记述了人类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

读《昆虫记》时,我常常会被作者那入情入境地描写深深地吸引住,似乎那生动活泼的情景就发生在我眼前一般,当我读到描写蜘蛛的生活习性,和那补猎食物的狡猾与耐心时,我不禁拍手叫好。当我读到母蜘蛛对小蜘蛛关爱备至时,我忍不住涕泪纵横,当我读到蜘蛛用自己灵巧的纺织技术搭建房屋设置机关时,我又无不心生敬畏,在《昆虫记》里,蜘蛛是一个勤劳与狡猾并存的昆虫,因为他的狡猾与勤劳,它的后代才得以繁衍,它的本领才被人们所发现利用,它的精神才值得让人们去学习和敬佩,然而也正是因为他的狡猾与勤劳,当它得知,自己要不瓦庄史孤寡终身时,一下子失去那么多的孩子。它看来似乎并不悲痛。反而,他更加精神,焕发的到处觅食,因为它背上再也没有厚厚的负担了,轻松了不少。因为勤劳让他显得更年轻了,以后它还要做曾祖母呢!

在《昆虫记》中,还有一种昆虫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就是禅,在禅的身上我可以看雷锋的影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大家都一致认为蚂蚁是自然界中最有劳动风范的昆虫,其实,蚂蚁是最顽强的乞丐,而勤劳的生产者却是禅呢!正七月时节,当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禅则依然舒服,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厉如锥子,只要钻通柔滑的材皮,便饮个痛快,然而,邻近有许多口渴的昆虫,看见禅的井里流出的浆汁,便会不顾一切地舔食,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玫瑰虫等,而最多却是蚂蚁,由此可见,蚂蚁和蝉之中真正的劳动者应该是禅。

读完《昆虫记》,我会感受到大自然生物界的奥秘是那么的丰富多彩,其中所展现出的“勤劳与狡猾”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去深思。 

【第2篇】

“他观察之热情耐心,细微入微,令我钦佩,他的书堪称艺术杰作”是罗曼罗兰对法布尔的赞叹。 

在一个偶然的下午翻开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昆虫记》详细真实地记录了多种昆虫的劳动习性繁殖和死亡等。 

《昆虫记》中一节-俩种稀奇的蚱蜢一种名为“恩布法的习性中写到“它用它那四足后足的爪,紧握着铁丝倒悬在横杠上的小金丝猴一样;它的背部向下,整个的身体就挂在那四个点上。它保持这种奇怪的姿势,达到十个月以上,绝不休息。”作者正是因为他的独具匠心和细微观察才写了这么一个仔细的画面让读者的心灵受到震撼。 

读完这本书,让我不仅能了解到昆虫世界的真实面目,更能发现大自然中蕴含着的无穷奥妙。想想我自己,以前真是太胆小、太可恶、太……总是遇到长得丑、自己害怕的昆虫就赶紧躲、逃,遇到比较渺小的昆虫就给踩死。记得有一次在家门口看见一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在前进,没头没尾的,不知在干嘛,便生慈心撒面包渣儿给它们吃,它们就立刻扛起这些食物,似乎很高兴的往回走,看着它们搬运的是我的东西,就觉得自己做了件大善事,可念一想:万一它们认识我了,再跑到我家里去找东西,那可怎么办?想到那时我浑身爬满了黑蚂蚁,恶心死了,便不禁打了个寒战,不行,决不允许这种事发生,于是,我就一脚踏地碾一堆,另一脚接着碾着一堆,结果——他们全被我残忍的杀死了!可读过《昆虫记》后,我就为自己做的而后悔。书中说,可恶的红蚂蚁既没有任何劳动技能,也不会抚育儿女,为了生存,它们就野蛮的掠夺黑蚂蚁的儿女,强迫这些俘虏为自己劳动。黑蚂蚁?我踩的不就是黑蚂蚁吗?它们已经很可怜了,而我,或许,它们那时只是为了有安全的环境而为小蚂蚁搬家,或是它们是一群紧急的救援兵,那些可怜的小生命正等着它们去救,又可能它们在找食物回去哺育它们的孩子。我想,我真是太坏了。 

孔雀蛾是一种很漂亮的蛾。最大的来自欧洲,全身披着红棕色的绒毛,脖子上有白色的的领结,翅膀上洒着灰色和褐色的小点儿。中间的是一条淡淡的锯齿形状的线,翅膀周围有灰白色的边,中间有一个大眼睛,黑得发光的瞳孔和许多色彩镶成的眼帘,包括黑色白色黄色和紫色的弧形线条。这种蛾是一种长得极为漂亮的毛毛虫变来的。它们的身体已黄色为底色,上面镶着蓝色的珠子。它们靠吃杏叶为生。这种蛾不懂得吃,寿命只有三四天的时间。我真为它惋惜。 

蝉是一种神奇的昆虫,它在夏天的夜晚的夜晚就会悄悄地爬出来换上华丽的新装,然后开始为它的歌唱生涯。但我怎么也想不到,蝉居然是一种害虫。“七月时节,当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寻找饮料时,蝉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这是为什么呢?它有一个奇特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藏在它的胸部,可以刺穿树皮,吸树的汁液。它坐在书上唱歌,渴了的时候只要钻进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书中,它就可以喝了。 

这本《昆虫记》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昆虫的大千世界,更应该领悟的是法布尔“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精神,而在当下的我们正应该学习这种精神。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