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鲁迅作文800字

【第1篇】

我看鲁迅,是指鲁迅看写的文章文字内容。鲁迅是中国这片土地上为数不多站在人人平等的角度,站在科学的角度文学家。他和别人是不一样的,他不在渴求一种通神通灵的文学想象。也不是如仆如奴的搬的歌颂,也不是如神如皇搬的蔑视。

他批判父母和自己孩子,如《我们怎样做父亲》。可现在这个社会还是泛滥着孩子要父母的孝顺,要赚钱给父母花,要陪父母玩,要对父母老病死负责到底。可是这些成年父母们是否在21世纪还要过一种未成年的生活。对于他的孩子来说,他没有能力各种意外成本,要他们对自己的父母老病死负责,他们必定会去约束自己的父母的行为,以降低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成本,像未成年人一样被看管起来。对于已经老去,或者即将老去的人们来说,你真的原意去过这样一种未成年的老人生活吗。老人他首先是一个成年人,一个成年人要对自己负责,能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是成年人。未成年人他没有能力对自己做过的事负责所以他需要一个监护人为他承担,21世纪中国的老人是否也需要他的孩子做自己的监护人?

他批判这个国家的人不懂科学,害死人,吃人血。《呐喊》第三章《药》,买卖血馒头。如果老栓知道这个血馒头不能治病,他会去买吗?其实他不会的,交易的时候在犹豫。如果,这个血馒头真的能治病外国人回去买吗?我想会的,所以他们发明了献血制度。可是这个国家的人并没有觉醒,还是如老栓和他们的邻居们一样相互贩卖各种假医假药,一面拿着鲁迅的话语嘲笑人的劣根性。

鲁迅是一个批判者,他批判中国没有自然科学,学校不教自然科学,现在的学校确实也教了自然科学了,可一些学生们一出校门就忘了,就出来要骗人了。他批判中国一些人麻木不仁,不愿意承担则责任,只愿看热闹看人受害的热闹,自己就是下一个受害者是还是看热闹,看的哈哈大笑,可现在要么一些人还是如此麻木不仁只愿看热闹,看的哈哈大笑。一些人热血过了头,伤害的都是自己人。他批判这个社会男人和女人不平等,父母和孩子不平等,各种职业的不平等,各种身份的不平等,现在还一样如此的不平等。

鲁迅是伟大的,虽然我不喜欢一代不如一代这个逻辑,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的,现在中国用文学方式批判的人在也没有人能和鲁迅比。现在一些人以鲁迅后继者自居指着桑树骂槐树,缩在角落里骂大路,他们都是骂街者。就是没有多少人能站在人人平等角度,科学的角度,思考问题,逻辑问题。总是用一种封建迷信去嘲笑另一种封建迷信,用一种二傻思想去嘲笑一种二傻行为,造一些假来指责别人造假。一巨人说,他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所以才成了巨人。鲁迅是一个巨人,可没人站在他的肩膀上,不知道他的肩膀在那里。一些人磕头跪拜在他的面前,请着他的名言名句装着很懂的去嘲笑别人的无知,嘲笑的别人劣根性,文化的劣质行,甚至基因的劣根性。一些人试图敲碎了他的脑袋,解剖他的身体,找出他是因为某个身体部位异化造成的思想的异化。这不是思想的思想的异化,这是站在人人平等,科学,为什么一代不如一代,为什么没有大师,大师没找到巨人的肩膀。人人平等,科学,真实就是巨人肩膀,可是大师要通神通灵,于是大师都成了骗子大师。

【第2篇】

中学时代学习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祝福》、《孔乙己》、《纪念刘和珍君》等等,觉得不过尔尔,语言晦涩,半文半白,与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很不相符合,总是疑问,从这些作品也不见出鲁迅的伟大,他怎么能称得上我们的“民族魂”呢?

听了冯老师课以后,开始看鲁迅自传,再看他的《呐喊》与《彷徨》,系统读鲁迅文集,始觉自己之前根本就不懂鲁迅。细细阅读的过程中,总觉得鲁迅作品中弥漫着一种深沉的孤独寂寞的气氛,仿佛要将人吞没。人不多,景亦不多,没有奢华的场面,没有拖拉的枝蔓,简简单单,冷冷静静,或是黑暗,或是清晨,所以给人冷的感觉。《明天》中的单四嫂子两年前死了丈夫,现在遍寻医药又死了儿子,在埋葬儿子的当天夜里,“他觉得很异样,遇到了平生没有遇到过的事——这屋子太静了。他站起来,点上灯火,屋子越显得静。他昏昏的走去关上门,回来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他定一定神,四面一看,更觉得坐立不得,屋子不但太静,而且也太大了,东西也太空了。太大的屋子四面包围着他,太空的东西四面压着他,叫他喘气不得。”儿子的死亡使单四嫂子支持她活下去的希望,鲁迅逼真地刻画了她一个人形单影只的孤零零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不仅如此,《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常人眼中是一个古怪异常的人,到处碰壁,他死后,鲁迅写到:“一切是死一般的静,死的人和活的人。”“暗夜中,挂着一轮圆月,散出冷静的光辉。”《伤逝》中,涓生在子君走后,所感受到的依然是空虚和寂寞:“四围是广大的空虚,还有死的寂静。死于无爱的人们的眼前的黑暗,我仿佛一一看见。”“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都逝去了,只有一个虚空,用我真实去换来的虚空存在。”读着读着,一种恐惧感由心底升起,真的惧怕自己生存于一个这样的世界。

鲁迅的人物是孤独的,寂寞的,冷清的,一个人生存于落寞的人间,咀嚼着人世的悲苦。借这样的艺术世界,鲁迅要告诉我们什么?生逢乱世,存救世之心,而凭一己之力又不能扭转乾坤的知识分子,他看到了官、匪和沉重的苛税,看到了劳苦大众的赤贫,更感受着他们麻木的灵魂,他只感觉自己所处并非人间:“一间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里面许多熟睡的人们。少数清醒的几个人却受着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绝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读读《<呐喊>自序》,我想我们不难理解鲁迅何以在他的小说中创造了一个“荒原”世界,何以认为有人厌恶他的文章,比起毫无动静来,还是一种幸福,何以今人写屈原:举世混浊独清不如不清,众人皆醉独醒不如不醒。但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他不逃避,不遁世,一如魏晋时期的阮籍和嵇康。在现实斗争中,他反对徒劳的流血和牺牲,不主张赤膊上阵,不大赞成学生情愿,主张保存自己的力量,做有益于社会和人类的工作。他描写刘和珍君死后的社会: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其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

虽然如此,但读鲁迅的作品,并不感到绝望和消沉,对待人生的无奈和悲哀,鲁迅主张战斗,有以恶抗恶的独行精神。面对四周的黑暗和绝望,他仿佛一个茫然而自信的过客,在深山大泽中不息地穿行,不知归途何在,然而只是走,断然地拒绝了一切停息的诱惑。《故乡》中的希望之无所谓有无,同时也证明了绝望的无所谓有无,只因无畏的前行,周围的荒凉和绝望也泛起生命不息的光泽。我们可以从中领略灰色和死灭,但绝无宁静的消沉和无力的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如此,但屈原上下求汝,求汝不得,乃自绝于汨罗江,我想鲁迅不会,他只是无畏地走,勇敢地面对荒原,面对无物之阵,“背着因袭的重负,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后来者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然而这“宽阔光明的地方”何在呢?清末民初的社会,一方面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病入膏肓,为维持其腐朽政权,统治者正进行垂死挣扎;一方面帝国主义正一步步加紧侵华的步伐,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一方面是千百万饱受封建压迫而不自知的劳苦大众,经济上赤贫,精神上麻木。鲁迅看到了这一切,借狂人之口,他拷问着封建的仁义道德:从来这样,就对吗?借孔乙己和陈士成的悲剧,他拷问着封建的科举制度;借祥林嫂的悲剧,他拷问着封建的族权、夫权。鲁迅否定了一个旧世界,他希望宏儿和水生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然而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制的过程中,华小栓吃着沾着夏瑜鲜血的馒头治病,七斤还要裹着脚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革命过后,不合理的一切依然故我,鲁迅怀疑了: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是不行的。他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改造国民性,首在立人,人立而凡事举。

鲁迅的世界是一个孤独的世界。在这间四面无窗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里,面对那许多熟睡的人们,作为少数几个清醒的几人之一,他呐喊;《新青年》团体散掉了,同一战阵中的伙伴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面对这些变化,鲁迅感觉自己依然一个人在沙漠中走来走去,新的战友在哪里呢?他彷徨。他是封建社会的逆子贰臣,他也不见容于后来的国民政府,他与左翼文人之间也有过很久的论战。他发觉现有的一切都有缺陷。鲁迅捣毁了一个旧世界,却不知出路何在。所以他感觉到处碰壁,但仍在做着一种困兽的斗争。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我想,这也正是先觉者的孤独吧!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