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扇子鉴古今作文800字

炎炎夏日,酷暑难当,这时,人们总会打开空调或电风扇,享受一个凉爽的夏季。然而,在古代,人们还没有这种高科技,他们又是怎样驱走炎热的呢?答案就是扇子。

中国是制扇的大国。中国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特色。在很久以前,中国的能工巧匠就将扇子在他们手下变成了一个个精美的工艺品,传承千年。

最早的扇子出现在商代。西晋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做成的,故称之为“翟扇” 不过扇子起初的功能并不是用来纳凉的,而是统治阶级为彰显自己的地位与特权的仪仗扇。

三国时鼎鼎有名的蜀相诸葛孔明,手中挥着一把鹅毛扇,神态潇洒的运筹于帷幄之中,足以显现他的足智多谋。这鹅毛扇也是羽扇的一种。

宋代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写道:“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寥寥几笔,一位神采飞扬的风流才子的形象就写了出来。这羽扇,对人物形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到了汉代,中国出现了团扇。团扇是用绢做成的,又名“罗扇”或“纨扇”,形状各异:有方圆形,腰圆形,梅花形,葵花形。这种扇子的用途,与今天比较接近。

西汉成帝时班婕妤因赵飞燕进宫而失宠,故作诗云:“新制齐执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如明月。”以此想要挽回汉成帝的心。

唐代王建《调笑令》词曰:“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杜牧也在《秋夕》中提到:“轻罗小扇扑流萤”这“轻罗小扇”估计便是指“团扇”。团扇的出现,打破了羽扇的单调格局,使扇形更加丰富了。

如果把团扇的出现比作一枝迎春花,那么折扇的出现就是之后姹紫嫣红的遍地鲜花了。十一世纪,折扇从日本经高丽传入我国。折扇是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用时需撒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宋元时期,团扇已渐渐成为女士专用,而折扇就受男士的热烈欢迎,许多文人墨客视其为“怀袖雅物”。由于明成祖朱棣的大力提倡,明代折扇广泛流行,扇骨,扇面制作精良,各有名家;还衍生出扇袋,扇坠,扇盒子等附属扇子的工艺品。

扇子面积虽小,但也可以在上面题诗作画。不少名人也曾留下此类作品,例如王羲之等。这种行为大大提高了扇子的文化品位,使它更具艺术价值。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就喜欢在扇子上题诗作画,他的画线条清细,色彩或艳丽或清雅,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书法清奇俊秀,刚劲有力。所以他题诗作画过的扇子被视为“珍品”。

总之,古代的文人墨客手中无扇,就像现在的小资不养宠物一样,显得有些没品位。扇子在他们看来,不仅是一种生风纳凉的工具,更是一种身份、品味、权利的象征。

现如今,扇子种类繁多,制作精巧,有许多都是精美的工艺品。不过在劳动人民的心中,葵扇、蒲扇、棕榈扇更适合于他们。因为相比较而言,这些扇子不仅可就地取材,而且物美价廉,经久耐用。

现在,杭州的黑纸扇,广东新会的葵扇,浙江湖州的羽毛扇,四川自贡的竹丝扇已被列为“扇子之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多独具匠心的扇子出现,继续把扇子这门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