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时光,记住爱

引言

你还清晰地记得是谁在你赖床不起时做好了早饭;是谁在你背上书包进校时叮咛一句别给老师添乱;是谁在严厉责骂你的同时又对自己管教无方而痛心?是谁像蜜蜂般付出一切却不求回报……

渐行渐远

记得文学大师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用看似平淡的语言叙述了人间父子情,感动了几代国人,而看着那个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身影,我脑海中却出现另一个熟悉的背影。每次回校总有大袋小袋的各种衣物要搬回,自下车起,母亲总会抢在先头一人拿着被子迈向校园,正当我想与她上前替她扛起那厚实的棉被时,她总是笑着对我说:“不用,你要帮我拿了,我哪里还像个送你回校的,保安还不一定让我进去呢。”我也不再强求。可直到一天,我走在她后头,看着她一人走着5层的楼梯。母亲已迈入中年,骨骼也早已不如当年硬朗,我看见她左右各拿一袋衣服,肩上扛着一床被子,蹒跚地迈着脚步,只见她慢慢地抬起左脚,身体却好像要往后仰,但又很快调整中心,慢慢地放下,又慢慢地抬起右脚,身子又向左后方倒去,然后亦如此。我呆呆地走在后面,看着这个瘦弱的身影,每走一步都在提心吊胆一般,这时,我看见了她的背影,眼泪很快就掉落下来,我却很快把它拭干。

没错,近几年来,课业压力越来越繁重,更多时候我会抓紧那些零星的娱乐时间用来休息和看我喜爱的足球。周末的饭桌和来回接送的车上,便是我与父母相处最多的时间。青春期总有些叛逆,觉得自己长大了,不愿父母过多地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每次离家去住校时,妈妈总会帮我接好一瓶水,塞上水果,把洗干净的换洗衣服准备好,提醒我别落下东西,这一切的细微的动作,我都当成了理所当然,没有感激。那时的我仿佛就像在“勉强忍受着母亲的深情”,不再是小时候总爱和父母粘在一起的孩子了。每当父母提醒我,关心我时,我总是把这种温暖的问候当成啰嗦唠叨。

母亲的背影像一阵清风,将我带往父母的内心世界。他们的爱温暖了我的心灵,让我感慨万千。这份爱,如同放飞了风筝的线轴,目送着你渐行渐远,却又无能为力……

且行且惜

古有南北朝庾信的《枯树赋》为鉴:“昔年树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一文中写过自己目送父亲背影的往事,时光跨越依旧近20载。从壮年的父亲开着破旧的“农用三机车”送女儿到大学就职,到已是中风不能言语、不能自理的风烛残年,再到殡仪馆内焚化炉前的最后凝望。冷冷的叙述读来却是感人肺腑,催泪几行!文中爸爸送女离别时的寥寥数语显示的强大父爱,女儿为爸爸用手帕擦拭秽物,身上沾染粪便去上班,对病入膏肓父亲显示的无限爱怜,慑人魂魄令人动容,人间大爱是也。

在我提笔之际正是清明时节,站在爷爷的坟前,仿佛看见他瘦柴般的身影。记得爷爷走时,天空还算是晴朗,没有想象中的忧伤,没有电影里的倾盆大雨和电闪雷鸣。他走的很安详,只是用那细长的干枯的手指在空中画着圈,仿佛计算着那坎坷的一生,直到半径越来越小……我目送着爷爷的离去去无能为力,“子欲养而亲不待”看着周围来来回回的扫墓的人们,我感叹应该及时在家人在世之际献上真诚的感恩之心。

胡适先生在《我的母亲》中写道:“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只有体会过才明白,直至今日,如果我有一丝丝值得称赞的地方——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现在想想幼时因小事而怨恨父母的我,真的太倔强愚钝了。时光荏苒,母亲不再像年轻时那样严厉,有时碰到新潮的数码产品还会手足无措,需要”求助“于我。初冬的一个早上,母亲悄悄走进我的房间,放下衣物就轻手轻脚出去了。透过虚掩的门缝,我听见母亲轻声在跟父亲说肩膀疼,手臂抬不起来。“到底是年纪大了“父亲憨憨地说道。我突然有点难过,鼻子一酸,赶紧噙住泪珠。这时,我听到母亲的声音突然低下来:”你小声点,杰杰学习呢“。这时,我的泪水再也止不住了,夺眶而出。我清楚明白地意识到母亲在一天天地老去,我要努力,把最好的,都给她。

其实亲情是一股涓涓的细流,给心田带来甜甜的滋润;亲情是一缕柔柔的阳光,让冰冻的心灵无声溶化;亲情是一个静静的港湾,让远航的疲惫烟消云散;亲情是父母额上增多的白发,是父母眼中无限的关怀和盼望;亲情是黑暗中的一束灯光,给你的无可替代的家的感觉与温馨。是的,世间最美的感情便是人间的亲情。时光流逝不停息,我渐渐成长,父母却逐步老去,唯一不变的是父母对我的爱,这是永恒不变的印记。

结语

人生之痛,莫过于伤离别。生命中许多人、许多事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遁隐。有距离的亲情、有隔阂的友情、相互埋怨的爱情,这些都会让人心生出冷漠无情来。忙碌抑或玩乐,也许是为了忘却,也许又是为了追寻这场人生的真谛。为了不让梦想,抑或是执念彻底远离,我们不远万里去追逐他们的踪迹。后来,我们又渐渐发现要寻找的东西,却是应该忘却的东西。《目送》结尾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这看似无奈苦涩的“破尘之语”,是人生哲理,还是人生苦旅?《目送》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儿子“离”的一往情深,对老父亲“逝”的无限眷念,是龙先生用她那心灵不堪承受的伤离别,向世人诉说对人生的不舍思念和深沉的爱。若说朱先生的《背影》是人间正气,春日暖阳,龙应台的《目送》则是幽冷凄美,余音绕梁,亦具异曲同工之妙。

小时候哄我睡觉时,母亲总爱哼唱着《送别》的曲调,长大了她也爱听我用萨克斯吹奏它。这是每个阶段毕业时的主题旋律,但是人生的课堂我们何时能毕业呢?“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温柔的歌曲亦是铮铮金石之音。岁月至美就在于它必然流逝,亲情之贵就在于它行之将远,感谢时光,它让我们记住了爱。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