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那真挚而纯粹的时代

普鲁斯特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们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读《三国》《红楼》,体验果真如此。

先说《三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夕阳几度红。” 说《三国》,不可不提“英雄”。果不其然,首卷,一幕英雄结义上演在眼前。有人说,此处《桃园结义》未免太烂俗。如今的人似乎太有才了,这么看待友情:“友情这东西,玩好了就是《小时代》,玩掰了就是《甄传》。人呐,长了颗《红楼梦》的心,却生活在《水浒》的世界;想交些《三国》里的桃园弟兄,却总遇些《西游记》里的妖魔鬼怪……别说你认识多少人,就看你有困难时还有多少人认识你。一万只青蛙帮你助威,也不如一只蛤蟆陪你作战。”而回过头来看罗贯中笔下的友情“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想来有趣,三个铁血男儿就为了这么个扶贫济困报国安天下的理想“走到一起”,还加上一句“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像是给这份友情盖上个认证戳。

难以置信。

细想时下,友情和理想往往成为一种炫耀的资本我们多多少少也都能看见口口声声说自己重情义的人,可过不了几天就与朋友翻脸、背后捅刀子的却也并不在少数;我们每天多多少少都会看到喊着口号说“我要上北大”“不上清华誓不为人”的人,好像幻想等同于现实。

我以为,有时候文人更能打动人的,不是他的才情,而是他的正气、傲骨、懂得悲悯;而武士最能征服人的,不是他的勇毅,而是骨子里藏着的、最本质的纯粹与细腻。暗自思量一番,才发现这《三国》字字冷峻,如兵刃般闪着寒光,却能精准快速地击中要害三言两语道出的这般纯粹的志同道合,在今天,于我们而言,已是无法奢求。或许也只有偶尔一壶浊酒,一曲长歌,才能稍稍祭奠一下那个真挚而充满热血的时代。

那个时代的人可以为信仰生,也可以为信仰死。不说英雄,看曹雪芹笔下的黛玉便知。当亲人、自由、爱情尽失,她毅然决然地做了屈原含恨而终也好,了然归去也罢,她对自由、对爱情信仰得真诚而热烈,不惜断了自己可以做渔父的后路,让人不禁祝祷:愿来世,你能有接纳那“沧浪之水”的释然,至少可以踏歌归去,不必香消玉殒。只是若真到了“上帝已死”的地步,我们倒真是该祝祷,还是只单纯地钦佩这倾其一切去追求的执着呢?

《三国》也好,《红楼》也罢,我们总会下意识地在书中找寻生活的影子,又习惯性地在生活中寻觅书中的传奇。只是别忘了,有时,该多挖掘挖掘自己,我们往往看得太多,认识得太多,评判得太多,而人生给我们的机会太少,我们不可能把每一个行动像煎饼一样摊在理智的煎锅上翻来覆去地煎烤,一生只有一次,同样的路只走一回。

看看那镜子反射出来的光吧,始终要记得,我们曾经属于那个真挚纯粹的时代,而我们的真挚与纯粹也同样值得这个时代所拥有。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