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百年心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联起来成为社会。”

——龙应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千年的沉淀,传统文化仍迸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就好似打开一坛佳酿,陶壶漫出丝缕白雾,染得一身清香,碰撞着思绪的味蕾,带给人别样的酩酊大醉。

文化的身影,满盈于字里行间的缝隙里。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隶书,乃至如今的楷书、行书,由繁到简逐步规范稳定,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如一颗强壮繁茂的大树稳扎于大地,那文化的绚彩透过叶片,洒在人们心上。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即文章。那一笔一画,映出大好河山的壮丽;那一点一提,勾出小桥人家的闲逸。那方方正正的字体中,包含着春华秋实,囊括着柴米油盐,书写着世间缤纷,也描绘着人间平凡。

一字一句,一言一语,起承转合,拼凑成一篇篇巨作的恢宏。古代文人所创作的诗篇,经千年洗礼,阅读起来仍暗香萦怀。就像一杯又一杯神秘的饮品,只有细细评味,才能够感受到其间的情怀:你会被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所震撼;会被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慷慨激昂所感染;会从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读出几分苦涩;能在黄遵宪的“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闾望”中品到几重思念、、、、、、不过寥寥几字,却为满腔将溢的情怀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林清玄说:“人应该站在传统之上,内心才会深刻。”倘若心无处安放,没有寄托,那踏在土地上的脚步也将会是虚的。将精彩纷呈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去,就好比在一张空白的纸上绘出一幅幅精密的地图,引导着你前行,带领着国家前进。

文化的精髓,也凝聚在珍馐佳肴的品尝中。中国的用餐工具主要是筷子。一双筷子,看似只是两根简单的细棍,其中却承载着中国人千年的情感。历经千年的历练与打磨,它已经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着人的七情六欲;筷子的两根,隐含着世间万物的阴阳两面;筷子的一头圆一头方,象征着宇宙的天圆地方、、、、、、筷子,展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礼仪,蕴含着中国人的明礼、含蓄、正直、坚韧。小时候,长辈们常说:“中国人一定要会用筷子。”“做人要像拿筷子一样,要拿得起,放得下。”“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多一个人,多一双筷子。”、、、、、、这些无一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洒脱、团结、睦邻、友爱、、、、、、简单的筷子,包含的实在太多,这是中国人永远无法割舍的情怀。

主席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何谓文化自信?其表现并不在于抵制洋节,而是体现出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坚守。“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春节就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节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那是一年中最隆重的、最具仪式感的日子:饺子的热气在饭桌上空蒸腾着,汤圆咕噜噜地在锅里翻滚着。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哪怕再忙,不惧风霜雨雪,都会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赶回家乡,和亲人们团聚。大家聚在一起,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气,福字满墙,红灯笼满街,一片喜气洋洋的红色包裹着中国,仿佛天地间的万物都在为人们谋求福祉、、、、、、

最近,抵制洋节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以为,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并不会弱化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各国的文化与保护本民族文化并不是对立的。加强文化交流,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吸收其精华,同时也推动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走封闭主义,坚持开放原则。应该始终坚信,我们拥有着十足的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的魅力,不会被世界多元化潮流淹没。

岁岁年年,中华民族独具的文化特色并不会因时代的变化更迭而消失,“唯有文字能担当此任,宣告生命曾在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无一不象征着中华儿女五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展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魅力。它独具纯郁诱人的香气,鼓励着人们勇往直前。它是不可磨灭的精神源泉,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在时代的变迭中生生不息。

“华灯一城梦,明月百年心”,文化顺应着时代潮流不断创新着,我们仍应坚定立场,不忘初心,延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信仰。在传承文化的路途中,不沉迷于道旁的“霓虹”,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言:“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像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