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情浓,孝义当头——读《目送》有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全文通篇讲述的是作者每每在茶余饭后或者是在平时微不足道的小事中悟出的理,明了的情。总的来说这本书道的是世间最厚重的情,悟的是人间最薄情的缘,当中最为触人心弦便是母子情怀。

就如这片文章的开头讲述的便是作者龙应台在送自己的儿子去机场时在最后的离别中儿子的种种表现可见儿子的已经能够独立,当儿子不要她在相送时,作者便以目光在欣慰与不舍中送去了最长情的告白。

这便是目送,这便是作者所悟的情谊。我也曾背负着这么一段长情的目送。仍记得

那个盛夏,婉约月下,幽栏独倚,一弯月光,风飘云散。温柔的月光映入湖面,折射到父亲疲惫的脸上,荡出一条又一条的皱纹,漾出一丝又一丝的父爱

拥一份致美心境,在清茶漫过诗香的芬芳里安暖。父亲与我相依而坐,隔着月光水岸,默默对望心灵相牵。父亲的声音传入我的耳边:”儿子,终有一天你会如这月光般闪耀“你又用低沉的嗓音对我说”我相信你。“我不愿负了您的期待。静静得听你梦中的心跳,亲情,让两颗心紧紧相拥。

父亲如书,而我是他的再版。当晨曦的一缕柔光斑斑点点微凉,那心头的一丝暖化作淡淡一缕香,暖暖相依。在父亲深邃的眼瞳里,我更多看到的是一种希望和期盼在人生的道路上,父亲总会站在我身后无条件的支持我。一字一句用心讲出的话,我烙在心中。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那次在校小升初的考试前在进考场的最后一刻,我回首望向了那深情的目送自此我无所畏惧。

没错,这便是目送,送的是情,送去的是关怀与希望。龙应台的目送何尝不是这样呢。他目睹这自己爱的结晶智慧的花朵他最心爱的儿子,迈出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可惜代价竟是——离别。然而他并没有挽留而是用目光送走了最温暖深沉的爱——放手去爱。

随着现在的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为人父母者都在为自己的子女展望未来,因此送别,便在世界各地上演,一幕又一幕揪人心肺的送别,我认为当中最为深情的不亚于目送了。目送里褪去了说出来的离别愁苦,深深驻扎于心扉的关心与挂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目送同样代表的不也是一种豁达向上的生活态度吗?与其选择”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何不选择两袖清风,心无旁骛呢?让孩子放心的大胆的去为自己的人生设定轨迹,勾画蓝图而不为儿女情常忧心忡忡,因此目送才是送别中的上上策啊!

有人常说”愿我的生命也是这样的,没有太多绚丽的春花,没有太多漂浮的夏云,没有喧哗没有旋转的五彩,只有一片安静淳朴的白色,只有成熟生命的深沉与严肃,只有梦,像一片红枫一样热切殷实的梦。“这似乎已成了广大的追梦子女的座右铭。”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这是龙应台在书中的哀叹,这是他在对于自己这位母亲不能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能去指导他引导他的愧疚与自责,这是透过笔尖对心灵最深处的谴责!

试问那些追梦子女这些百般的无奈,你们可曾试想?你们是否还忆起是谁在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时,教过我们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是父母,是对我们朝思暮想牵挂万分的父母啊!可是他们现在连你心中的那一扇小柴门都打不开,他们该是怎样的心痛,多么的自责。

但是这是他们的原因吗?我想不是的。我们作为年轻的一代,作为新时代的鲜活的血液,作为新旧交替的纽带不应更加敞大心扉吗?父母与我们身处的时代不同,旧的理念与知识早已在岁月的冲刷中根深结蒂了。因此我们更应该以新时代的主人的身份来引导他们而不是在追梦的途中将他们忘却。子女一场,只能看做一把借来的琴炫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时有归还期限的。时间作为最后的法官,不要在一锤定音之时,才痛心疾首悔恨终生,可谓孝义当头。

读完《目送》,除了感受到当中的情深意切,更为重要的便是孝义当头......

情深深,意浓浓,情意浓浓,目送情柔;风萧萧,雨潇潇,风雨潇潇,孝在今朝——后记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