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读书感悟1000字

述长安客,赞爱国情

“你的贫穷在闪铄发光,像一件圣者的烂衣裳,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也有无穷的神的力量。”——题记

他春夜听雨,赞“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他观月思乡,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胸怀大志,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忧国忧民,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是杜甫,是诗国闪耀的星辰,亦是长安城里忧伤的年轻人。

读杜甫——俯瞰尘世间,写尽了悲苦,满心愁绪却依然坚强的诗人。他是杜子美,千百年的岁月也不能磨灭他的故事。冯至先生的《杜甫传》便向我们述说了杜甫沉郁顿挫的一生。

杜甫家境优越,童年生活安定富足,他从小便受到文化的熏陶,这也造就了他的一生。

开元二十四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继游吴越后的第二次漫游。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登兖州城楼》《画鹰》《房兵曹胡马》《望岳》等优秀诗作,其中《望岳》更是流露出诗人少年时期不平凡的抱负。

杜甫在三十五岁时来到了规模宏大的长安城,他想通过科举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为国家效力,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然而冯至先生指出,仕途的不幸带来的是诗人的幸运。

天宝六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口有蜜腹有剑”的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这条路行不通,杜甫为实现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自己的诗作,但都没有回音。

直到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不得已离开长安,过上了颠沛流离的日子。

杜甫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却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他花费一生最宝贵的十年,想要在城里扎下根来,但终于没能成功。他不知道,这一次离开,就是他与这座记忆里繁华富足的城市的永别。

杜甫到华州的时候,安史之乱远未结束,他在《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的感慨和愤懑。

乾元元年,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的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奋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史诗“三吏”。

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里有着盛唐的繁华盛景,也有着战乱后的残破凋零,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他的家国情怀。冯至先生为杜甫立传,为杜甫为文,试图用《杜甫传》为读者细细呈现这样一个完整立体的爱国老诗人形象。

在《杜甫传》的最后一章,冯至先生以悲痛的笔触描述了杜甫惨痛的晚年,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杜甫即使日暮穷途,依旧爱国爱民胜过自己的伟大精神,让人动容。

这就是冯至先生眼中的杜甫,他挥毫泼墨,纸张记下的都是岁月的伤以及报国的愿。读完《杜甫传》,我深深感动,合上书,轻轻抚过封面上“诗圣”二字,内心有一股暖流暗暗涌动。

或许杜甫的一千四百余首诗不会被人们永远流传下去,但就像《杜甫传》中所说,他曾记挂苍生,现被苍生记挂,他的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早已被后人铭记于心。

内容推荐

【下一页】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