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傅雷家书》有感1200字

【第1篇】

有人把母爱比喻成一枝盛开的百合,在每个角落中散发着它迷人的芳香;而父爱就是一株茉莉,它在某个角落中默默地吐着它那独有的清新芬芳。就如《傅雷家书》中的那位父亲

《傅雷家书》被称为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在一封封或长或短的书信中,傅雷作为一名父亲,对于儿子的关心与想念溢于言表。“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你看,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傅雷的爱子情深。

傅雷作为一位长者,对儿子的教导与叮咛更是时时刻刻。“末了,以后你再不能自费航空来回;为国家着想,航空票开支也太大,而火车来回对你的学习时间又有妨碍。总而言之,希望你全面想问题,要分出你目前的任务何者主要、何者次要;不要单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蹬峰顶。”都说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心放不住。你说,傅雷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教育儿子先做人,后做事,怎能不让我们感动?

而傅雷也扮演着他儿子的知心朋友。傅雷艺术造诣极为深厚,对无论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在信中,他以相当多的篇幅与自己的儿子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谈艺术修养;当儿子遇到烦恼,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细致而深刻的言语与儿子交流沟通。

正如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

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才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这看似平常的一张张书信,却又不平常。因为那背后是满载着的是父亲对孩子的挚爱、期望,那是父爱!

这时,我如梦初醒,在生活中被我忽视的就是父亲的爱啊。去年的生日,我邀请了几位好朋友到家来聚会。她们都都说阿姨的手艺真好,做的菜很好吃。其实为了招待客人,看似是妈妈在厨房与餐厅之间忙前忙后,而我却不知道的是,之前的绞尽脑汁想菜谱,菜市场精心挑选蔬菜,到最后一盘盘美味的佳肴摆在面前,这一切一直都是背后的父亲付出的辛苦与设计最多啊!

向来只有赞颂母爱的伟大,可又有谁知道藏在背后的是那含蓄而又的父爱!

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为家撑起了一片天。

父爱是高山,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鼓励我挺直脊梁。

父爱是北斗,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也能让我辨明方向。

父爱是一棵大树,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日,也会为我撑起一片荫凉。

父爱是一把大伞,即使在风雨交加的路上,也不让一滴水珠落在我身上。

无论你在何方,父亲那慈爱的眼睛定会伴随你一生。

正如《傅雷家书》的导读的一句话:谆谆人生语,悠悠父子亲情。 

【第2篇】

傅雷的人格与精神魅力,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之一,最能体现在工作与教育上。论工作,他翻译了罗曼罗兰等法国文学巨匠的多部名著,至今仍为许多人传诵。论教育,他的《傅雷家书》说明了他如何从一个知识分子的角度来培养后人。

《傅雷家书》自然不是家长里短的琐碎,也并非全是家长式的训诫。1961年2月7日的信便是一片极随意却又专业的中西文化对比的文章。开篇庞杂的一大段,以独特的的视角审视了近代西人的矛盾,他将其归结为“个人扩张主义与命运(神)的冲突”。这符合西方近代思想与产业革命的实情。人本主义、资本主义与科学精神,无不与教廷的律法冲突。但这是外在的。对于罗伯斯皮尔、达尔文、路德与卡拉瓦乔来说,首先要战胜它的是意识——古老、退步、单纯的意识。读罗曼罗兰、雨果和托尔斯泰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19世纪欧罗巴大陆上思想的激荡——这种激荡,一方面较法国大革命时期更深刻普遍,另一方面又不能称其为现代化思想。那时,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经历过 “彷徨”时期,但傅雷——在此文中并未空洞地歌颂他们的“进步”“伟大”,而是回头审视中国人的生存哲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不追求自我扩张,从来不把人看作高于一切……。因此我们的苦闷,较西方人为少为小。”西方人笃信宗教的热情,之后演变成了物质文明至上的信念,而中国人“本来提倡智慧”,没有一种神学真正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模式。纵使五四之后,因为没有彻底的束缚也无解脱的困惑。“中国人一方面是落后,一方面也是单纯,就是说更健全一些。”但傅雷亦言,“人没有苦闷,没有矛盾,就不会进步。”这暗示了中国人的惰性、单薄几乎毁灭了我们近代的发展道路。

是故,傅雷在下文中着重论述如何看待“苦闷”,这便是属于苦心规劝之范畴了。接受了新时代教育的傅聪—,确乎是面临着与西方人一样的矛盾。傅雷也是深知这一点,便要求儿子在苦闷期间不能忘了明哲的教训,才不至于转到悲观绝望,“自己的一点小我苦闷才能转化为一种活泼的力量。”

总而言之,傅雷试图解答一个不着边际的问题,苦闷与矛盾的来由。西人的怨念源自抗争,而中国人却因无抗争、无信仰的“和气”智慧得以摆脱怨念。这不像是家书,倒像是哲学散文。傅氏希望的,不是西方的“扩张主义”,亦不仅是中国人的“无为”。他欣赏年轻人深刻思考后的烦恼,因为他认为这是民族的动力。

这种观念在荒谬的六七十年代时十分“反动”。但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中的多数仍生活在“思想的防空洞”里——我们不会冒着“空想主义”的罪名解读自我、解读思想,更不要提否定现实的思辨了。我们长乐于将中国之落后归咎与思想禁锢,而将新中国视为思想恢复的乐土。殊不知,如果从来没有信仰的重担,也就没有了孤注一掷的决心。而思想上的、林语堂称为“聪明”的东西,有时拯救我们于无解的问题里,有时却陷我们于停滞的圈套中。有的人纵使百般压抑复杂,他们依旧在升华;我们的二维思想,永远是一张没有厚度的图画。傅雷颠来倒去称赞中国人的单纯与智慧,不仍然在鼓励傅聪刨根问底吗?

读《傅雷家书》有感1200字

【第3篇】

所谓父爱 ——读《傅雷家书》有感

父爱的伟大,不在于理智,而在于那种直觉的感情。我的世界,因你缤纷多彩。

——题记

爱随着风变牵挂,父子相隔千里,傅雷身在远方,但那爱化作一封封家书,越过千山万水,给傅雷送去最真的教导。

傅雷与儿子以朋友相称,他们谈艺术,谈生活,谈人生,恋爱,做人,修养。傅雷用自己一生的经验,解决儿子的一切难题。他严厉,连儿子写错别字都不放过;他理智,教儿子正确面对得与失;他慈爱,从不命令儿子做什么,让他自主处理。他从未直接对儿子表达爱意,但那隐忍的父爱,伴随着家书直抵儿子内心。

父爱就是这样的,他像那朦胧月光,虽不像母爱般温暖耀人,但却总是是在我们最迷惘时,照清前路。

这爱,不聒噪。这爱,不纷争。

我父亲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爷爷,是一名抗美援朝的老兵。爷爷对父亲实行“棍棒”教育,从小父亲一做错事,一顿棍子便来了。甚至到父亲成年,结婚,直至有了我,这种教育也一直实行。爷爷与傅雷一样,坚持“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但他们却忽略了一点,孩子的美好童年学习,将要一直笼罩在恐惧的包围下。但爷爷和傅雷又是一样的,他们爱自己的儿子,竭尽全力的去教育,将自己一生的所得,尽数传授。三年前,我父亲失去了父亲,那是我见过父亲哭的最伤心的一次,是啊,从此以后,父爱对于他来说,便是遥不可及了。同样,傅雷在那场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失去了生命,但作为父亲,他们的浓浓父爱,却从未消逝。

这爱,未完续。这爱,来不及。

我的父亲,很普通,很平凡,但他给我的爱,从不平凡。若说母爱是绵绵细雨,那父爱便是磅礴大雨,震撼、激荡、英勇、无畏。他不曾为我做过多么令人感动的事,甚至,他从未说过爱我。对我来说,他很严厉,算不上平易近人,我和父亲的日常交集更是少得可怜。我从小怕他,害怕他的拖鞋随时朝我屁股飞来,尽管这从没有发生过。我想,这大概和爷爷对他的“打”,有很大关系吧。唯一令我庆幸的是,这仅限于他神智清醒的时候。每每当他喝点小酒,童稚的一面便显露出来,这也是我和他最亲近的时刻,平常所有的架子因为心灵的放松也全都卸下来了,玩耍,吵闹,好不热闹。或许,这爱才是它最真实的一面。妈妈曾经告诉我,每次当我离开家,他总会站在阳台上,望着我离去的背影,直到离开他的视线范围。

这爱,不表露。这爱,太沉重。

天下父爱,大爱之爱。

傅雷,爷爷,和父亲,尽管他们在中国地位上有所不同,但他们却有一个相同的代号——父亲。他们给予儿女的,是自己毕生的爱。

我爱父亲深沉的爱,我爱父亲凝望时的背影,我爱父亲不出声的教育。

还有,我爱父亲。

这爱,很珍贵。这爱,要珍惜。

【第4篇】

初读《傅雷家书》我几乎要再三确认作者,“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烦恼。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这段话看得我鼻子一酸,如此细腻的情感让我难以想象是出自那个严谨近于残酷,倔强甚至有些暴躁的学者。其实天下父母都一样,他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只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不同而已。

对待儿子,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他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为了指导儿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习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他说“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面对现在大学生邮给父母的待寄汇款单,没有其余的问候,而这位父亲告诫儿子写信就是强迫你整理思想,也是极好的训练。在如今是多么需要啊。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我觉的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著称,我本以为他们父子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爱的教育下傅聪最终成为了世界一流的钢琴演奏家,风度潇洒,多年来蜚声乐坛,饮誉国内外,他的演奏征服了世界各地的观众,被誉为"钢琴诗人",是第一个在国际性重大钢琴比赛中获得大奖的新中国音乐家,为中国人赢得了莫大荣誉。父爱如山,如此沉甸甸的爱让人感动。爱的教育让傅聪成长,也让我们获益匪浅!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