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历十五年》有感2000字

《万历十五年》故事讲的是在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位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黄老先生早年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年长后又在外求学,求取中外之研究精华,且黄老先生为人谦虚,谨慎。自认为自己在外多年,对中国之了解不多。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本书由英文译文中文,因为国内外情况的差别,加之所译又是自己的著作,所以这一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译写。笔者离祖国已逾30年,很少阅读中文和使用中文写作的机会,而30年来祖国语言又有了不少发展,隔膜更多。幸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沈玉成先生将中文稿仔细阅读一过,作了文字上的润色,又承中华书局编辑部傅璇宗先生关注,经常就各种技术问题于笔者书函磋商。”其中文字不乏作者谦虚所作,但可以看出《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确是大家之作,又是融合中外之精华,各名家共同努力之结果。每每读起总有畅快之感,一气呵成。书中所用研究历史之方法,叙述之技巧都让人耳目一新。

本书就万历年间重要典型人物为线。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世间已无张居正,活着的祖先,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戚继光——孤独的将领,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看似一人,实际上以小见大,从这些人物身上看出明朝没落的必然。他们都意识到社会的问题,又或多或少地进行着挣扎,可无非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小打小闹。命运的脚步还是悄悄来临了。

万历皇帝名曰朱翊钧,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也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可是如现代领导人一样,在位时间长短无所谓,关键是在位期间有无作为。可是这点很少有人真正记在心里。万历皇帝就是这样一位在位再久也没有作为的皇帝。他的礼仪记得倒是清清楚楚。1571年。他8岁那一年的冬天,他的父亲隆庆皇帝为他举行了象征成为成人的冠礼,期间要按礼仪的规定更换衣冠服饰,行为都要按规矩来办。1572年,隆庆皇帝龙驭上宾,万历皇帝刚刚年满9岁,可他的表现已经令旁观者无不为之动容了。只看此事,以为万历皇帝天资聪慧,成年后必为明君呢。结果显示如今天的应试教育一样,纸上功夫无人能及,可是运用在实际上都不行。其在位期间幸有首辅张居正,大伴冯保,嫡母仁圣皇太后,生母慈圣皇太后等一批还算有所见解的人士对其敦敦教诲。或许这也是其无能却在位很久的原因吧。后这些人陆陆续续去世或离开,特别是首辅张居正的去世后,他更是无度,本是以个尽情享乐的皇帝,在位期间多次不上朝,深居内宫,不仅贪图在世时的享乐,而且还想到死后的享受。早早策划自己的陵寝,建造定陵耗时长达6年之久。还有各种敛财的行为,不仅祸害百姓,连官员都苦不堪言。种种行为看来所有事情的结束都不是突然无原因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生奋斗才打下江山,为后世子孙造福。由此联想自身,大学期间究竟学到了什么?有人说,不要让你的大学对不起你的高中,有人说,创业艰难,可我觉得守业更难。大学究竟该学些什么,我只想不赖别人,不赖书本,能力至上。曾听某位教育学家说过,当你忘记你所学的时候,剩下的就是能力。说的好像张无忌学太极似的。当时觉得好笑,现如今才体会到其中奥义。人总会忘记一些事情,关键是自己是否有能力将其化为自己的内功,时不时给敌人以致命一击。

最初接触张居正,是在历史课本上小框中的一行小字中,说在其在位期间,内阁逐渐凌驾于六部之上。只觉得其人应该是如古装电视剧中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在其位,谋其政。看完本书后,对其一生离奇之事兴趣浓厚。如一般大人物一般,其出生之事也是天象异常。其曾祖父所做“白龟梦”古人对于轮回之说甚是热情,或许这奇奇怪怪的梦境也是古人可爱之处吧。从小就有天象之说,或许是鼓励,又或许真的是天资聪慧,张居正从小就表现非凡,这也是后来他能左右朝政,皇帝,太后,大臣都对其尊敬甚至是仰慕的原因吧。黄老先生对其描写甚是到位,让我对那段文字不敢亵渎。读其文字像是看到一位智慧,干练的老先生在朝堂上指点江上,呼风唤雨。在过去那个年代,太过有能力的人总是找人嫉妒,嫉妒到至深就是恨了。张居正的下场也是极其让人心痛。这更是加重明朝的衰落,不明是非,奸臣当道,任何一个盛世都经不起这般折腾。

读史使人明志,可我每每读起这些古老的故事,总有种失落之感,为其不值,为其愤慨,为其抱不平。总想如果他们生活在现在这个社会,他们又会是一番大作为。或许后人看见我这篇文章,也会想如果我们生活在他们那个社会,他们的社会也会不似那般糟糕。当然,我不是悲观主义,我也相信历史是在进步着的。热爱历史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从中我们学习到先人的智慧,运用到我们现实中,让我们共同进步着吧!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