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

【第1篇】

读三国,论情谊——《三国演义》读后有感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在战火纷飞的乱世之中流传着多少名传千古的英雄史诗。读完三国,无论是“出师两表堪王佐,隆中一对乃相才”的诸葛亮,亦或是“纵横乱世据中北,挟令诸军拜相卿”的一代枭雄曹操,无不令人心潮澎湃。然而触动我最深的,却是刘关张三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深厚情谊。

古人云“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炷香”,刘关张三人虽出身遭际不同,但都心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鸿鹄之志,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出于一样的目标,三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义结金兰,许下豪迈誓言,自此忠义二字便贯穿了三人的一生。三人自结义以来,南征北战,建功立业,始终不离不弃,生死相随。在三国志一书中,就有这样一句话描述了三兄弟的感情,“先主与关张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足以见得其间感情深厚。

然而,在共进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也同样充满了挑战与考验。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时,刘关二人出征,命张飞镇守徐州,然而张飞却因嗜酒兵败延误战机。在战场上这本是要掉脑袋的死罪,当张飞狼狈一人正欲以死谢罪时,却被刘备一句“兄弟如手足”所原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自身和亲人朋友产生矛盾或是冲突时,能否心胸大度包容对方,给彼此一个机会;亦或是撇下怨恨嫌隙,正视矛盾本身,寻找改过补救的办法。

不仅如此,当代网络还流传着一句“三个人的友情”,意指新朋友可能会边缘化老朋友,这就不得不提到曹操与刘关兄弟间的一段佳话。在刘备、关羽下邳走散后,关羽只能寄居在曹操军营之中,然而曹操却有着远超常人的气度,他虽与刘备敌对,却惜才爱才,他爱惜关羽的武勇,敬佩关羽的忠义,欲意招之麾下。可是关羽内心却不为所动,一心寻找刘备下落,最终曹操也没有为难与他,成就了一段“千里走单骑,忠义照千古”的美谈。而在之后曹操败走华容道之时,关羽虽已立下军令状,但为了报答曹操的旧情放走了他。

本是敌对阵营的双方,却能放下狭隘的偏见,一个赏识对方的才能,一个坚持内心的操守并感激对方的恩情。而在当今社会,为了一些小小的利益而与身边伙伴在背后勾心斗角的人不在少数;为了一己私欲背叛朋友,抛弃道德底线的人也比比皆是,这何尝不是一种讽刺。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完三国都会收获不一样的感悟。在这个生活节奏愈发加快的年代,或许人与人之间正变得越来越冷漠,越自私,然而在人生旅途中,或许会遇到漫漫黑夜,在孤独无助的时候朋友亦或只是赏识之人就像路上的灯光,给予我们前进的力量。人们常说结伴结交,却难结同好,情谊二字从来都不是一方努力付出的结果,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付出真心讲求实义,相信终会收获真挚的友谊。 

【第2篇】

大三国 小故事 大道理——读《三国演义》有感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三国演义》开篇之句。我看过《上下五千年》,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从夏朝到新中国成立,分分合合,实属历史规律,统一总是占大多数,分立只是短暂过度。

我的爸爸大学是学历史专业,还当过两年历史老师,所以从幼儿园时就读历史故事给我听,虽然我更喜欢天文知识,但在他的“威逼利诱”之下,一年级之前还是被迫听完了《上下五千年》,二年级我又自己看了一遍。爸爸经常问我比较喜欢哪些年代,我说比较喜欢春秋、战国和三国这些时代,虽然这些并不是统一的朝代,但是我觉得这些时代有很多有趣的人物和故事,很好玩。今年暑假,在我爸爸的安排之下,我看了两遍《三国演义》 ,书里有很多经典的故事,记忆犹新。

桃园三结义,让我看到了好朋友之间相互帮助的重要,特别是三英战吕布,真是太过瘾了。我的好朋友老刘,刘良润,小杨,杨宇泽,我们三个也可以在小区搞个“中铁三结义”,以后兄弟相称,这样就没人敢欺负我们啦!还有就是我的“98K乐队”,也是三个小伙伴,经常一起演出和练吉他,只要我们刻苦训练,相信肯定可以唱出包河区、唱出合肥市。所以,还是要多团结同学和朋友,这样才能向刘关张三兄弟一样,战胜各种困难,收获深厚友谊。

关羽温酒斩华雄,也很精彩!曹操拿来一杯温热的酒给关羽饯行,关羽很牛地说:“区区华雄,何需壮胆,待我去去就回”。爸爸告诉我:“一个人,还是要有点本事,打铁还需自身硬”,我觉得爸爸说的有道理。就像我今年6月底参加合肥市包河区乒乓球锦标赛一样,我也想像关羽那样很牛地去打败对手,可惜还是技不如人,连败6场,崩溃啊!但是,爸爸鼓励我说:“能上场就很厉害了,你这是屡败屡战,精神可嘉”,我知道爸爸是安慰我,但是我决定以后加强训练,争取在下一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即使不能“温酒斩华雄”,也不能输得太惨吧!

还有就是赤壁之战,看这段的时候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是我又感觉似曾相识。爸爸跟我说:“在《上下五千年》里有类似场景”,我翻了半天,原来是鄱阳湖朱元璋大破陈友谅。所以,我觉得还是要多看书,多学习,特别多看历史书,如果能从以往的故事中学习经验教训,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就像我们给自己准备一个错题本一样,及时复习,同样的错误就不会再出现。

《三国演义》里精彩的故事有很多,这几个是印象比较深刻的,我现在觉得历史和天文一样有意思。爸爸说:“明年你可以看看其他历史书籍,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当然,我现在还只能看少儿版和青少年版,但是我还是很期待,相信有更多精彩的故事在等着我! 

【第3篇】

三国演义小谈

书中自有黄金屋,而那些经典的记忆也深入人心,那些文人雅士、风流人物,书写了一部部不朽的传奇史诗。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崛起,本书的中心人物——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般地保家卫国,尽管最后司马炎统一三国,但那些经典故事仍同“千古传佳话”,赋予我人生的启示以及思想的领悟。

无论是“三英战吕布”、“青梅煮酒”,还是“华容道释曹”等生动形象的事迹,几乎都体现了“尊刘贬曹”的正统思想。中国上下五千年,一直都是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过程。在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刘备这一集团可以说是三国中力量最弱的集团,兴起最晚,衰败最早。但究竟是什么让刘备如此深受百姓爱戴?这得说说刘备这个人,除了心系百姓,善于判断之外,还善于说服他人以及任用贤能,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领导者重用人才可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如果刘备不三顾茅庐,怎会让诸葛亮成为他的丞相?更不必说提出决策。

曹操从古至今都被称为“奸绝”或“奸雄”,即罪大恶极,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直接让读者们更明确曹操的形象。当然曹操也十分机智,“割发代袍”就十分典型,不仅利于稳定军心,也利于维护自身形象,与刘备可以说是明争暗斗了。

曹操与刘备都算得上是一代枭雄,战略规划都十分得当,富有领导气概,尽管身处困境但都沉着面对。书中的细节也值得品味,我认为定军山战役就是一典型,也让曹魏失去了吞并刘备的最后机会。战争开始,曹操的大将张郃率军攻打巴蜀西部区域,但张飞也不是省油的灯,曹军军团不仅被剿灭,张郃也差点小命不保。战争核心就是定军山,守住则断了刘备攻打汉中的必经之路,反之则拿下汉中,谁知法正这一人物助刘备力挽狂澜。刘备运用地形优势,凭借这座高山,刘备获得了极大的战略自主权,让敌军与其援军心有余而力不足。后来立刻转入埋伏曹军,围而不打,曹操另一大将夏侯渊由于围困过久已无耐心,便主动出击,结果士气大减。此时法正却提议暂避锋芒,而夏侯渊打算同破釜沉舟一样打个鱼死网破,但异于寻常的军事状态让他犹豫不决,后来黄忠带队正面迎战,方圆百里全是刘备的军队,最终夏侯渊被斩于马下,极大影响了曹操的政权。刘备拿下定军山后,基本上也拥有了防御曹操的实力。

《三国演义》妇孺皆知,为读者喜闻乐道,是一部传世经典,它的影响远超其文学价值,历经千年,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历史背景,更具有思想的智慧。

【第4篇】

巧用计谋,化险为夷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句话。在这本书中,精彩的故事太多了,如《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等。但我最喜欢的是《空城计》这个故事,让我感慨良多。

在作者罗贯中的笔下,流露出这样一个经典故事:因蜀将马谡一时失手,丢了街亭。魏军抓住机会,在司马懿的率领下,围住了诸葛亮所在的西城。此时,情况十分危机,但诸葛亮临危不乱,识得人心,知道司马懿性格多疑的弱点,于是命人大开城门,收起大旗,洒水扫街,自己则弹起琴来,果然司马懿看到诸葛亮如此信心满满,怀疑有伏兵,于是退兵了。

其实在整个三国故事里,我最敬佩的人物就是诸葛亮,特别是在《空城计》里,他可以在如此危机关头保持镇定自若,根据司马懿多疑的性格想出“虚而虚之”的空城计来应对,并且最后成功吓跑了敌军。我敬仰他的遇事冷静和识得人心的睿智,所以他是三国时期名副其实的风云人物。

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我们又是如何面对的呢?是给自己找个借口逃避过去,还是像诸葛亮那样通过自己的冷静思考,不费一兵一卒最终取得胜利。我想到自己有次坐电梯时,突然电梯不动了,而且顶上的灯一闪一闪的,我害怕极了,当时只有我一个人,我也没有手机,我不知道怎么办,手足无措的想哭,我用手大力的拍打着电梯门,想要引起外面人的注意,但是没有用,电梯丝毫没有反应。我深吸一口气,又缓慢的吐出来,命令自己冷静下来,不能慌,想想以前在书本上看到过这种情况的应对方法,对,先报警,我找了下有个报警标示的按钮,我赶紧按了几次,然后我还想到老师说过,如果碰到电梯不动的话尽量把所有楼层的按钮全按亮,一顿操作后,我平静很多了,相信马上就会有人发现电梯出现故障的,果然不到两分钟,电梯在7楼停下了并且打开了,我顺利出来了。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先冷静面对,运用自己积累的方法去积极处理,不能慌乱。

希望我自己以后也能像诸葛亮那样做个胆识过人,智勇双全的人,遇事沉着冷静,找出事情的突破口,一击即中!

【第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在这个暑期里我读了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这本书生动有趣的写了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战争纷起。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逐渐崛起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

三国逐鹿,造就许多各具特色的人物:通天文、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厚义气、骁勇善战的关羽;勇猛过人、粗中有细的张长;才华横溢、心胸狭窄的周瑜;胸怀大志、知才善用的孙权;文韬武略、奸诈的枭雄曹操  演绎出一个个脍炙人口的精彩故事: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孙刘曹赤壁之战……等等。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草船借箭》这一章,我既佩服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又佩服他胸有成竹,不畏他人的性格。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华,说道:“此人必须除掉,否则后患无穷!”周瑜传孔明入帐,故意刁难他,命他造出十万万支箭,还必须十日内完成。孔明说不用十日,只需三日即可,并立下军令状。他请鲁肃借来二十条船,在船上用稻草做了很多草人并用绳索相连,往北岸进发。当晚,大雾漫天,对面难以望见。五更时分,孔明令船只一字排开,军士擂鼓呐喊。曹操听到鼓声和喊声,怀疑周瑜派兵来袭击,立即命曹营万余名弓箭手在营边一字排开,向江中放箭。孔明见船上一边草人上箭已经插满,便传令把船掉过头来,用另一边草人继续接箭。等到日出雾散,孔明下令收船急回。船到岸边,早有五百名军士在岸边等候搬箭。军士们一数,每只船上都有五、六千支箭,二十只船共有十万多支!孔明的神机妙算太让我佩服了。

孔明是一个深谋远虑、心胸开阔的人。比如孔明在七擒七放孟获时感动了孟获,并同兄弟、妻子等人来到孔明帐下,跪拜请罪,誓不再反。孔明令孟获永为洞主,占领的地方全部归还给他。

读完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要向诸葛亮那样遇事冷静思考,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更重要的是像他虚心、宽宏大量、心胸宽阔,用自己的智慧证实自己的成绩。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才,将来为祖国作贡献。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