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经》有感800字

【第1篇】

拥抱华夏之美

——读《诗经》有感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题记

叩开诗词的门扉,走入《诗经》的世界,我第一次领略到“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的空灵境界,明白了“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拥有诗情画意的世界”这句话的含义,感受到传承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的魅力。

《诗经》之美在于静。它不同于现代作家所描绘的喧嚣都市。它的世界安宁祥和,拂去历史的尘埃,依然可以窥见诗中那个有着潺潺流水,暖暖斜阳,徐徐清风和袅袅炊烟的年代,恍然间,透过单纯的诗句,在你的心田缓缓开出一朵学名“静好”的花。

《诗经》之美在于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少年惊鸿一瞥后,道出的青涩爱恋,是长河里始终飘摇的瑰丽诗篇。“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在最美的时光里,遇到对的人的坚贞爱情,是携手一生的誓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是看到心爱之人身披嫁衣的欣喜若狂,正是因为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才会觉得她艳丽无双。《诗经》中的爱情令多少情人羡慕不已,而大抵只有诗词才能描绘出这般深情缱绻的爱情。

《诗经》之美在于随。纵观全书,没有作茧自缚的宗教信仰,没有凉薄自利的思想观念,更没有硝烟四起的战争。这里只有着随性潇洒的华夏先民和怡然自得的生活,就像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宁静悠远。

《诗经》是华夏千年文化所沉淀的精华,无论何时都带着惊心动魄的美。让人不得不感叹华夏文明的魅力。

华夏传统文明有着上千年历史,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并在自身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不断改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令世界为之侧目。

尽管中华文化十分优秀,却依然不被许多人理解,尤其是青少年。记得在一次阅读课上,我看《诗经》正入迷,忍不住轻笑出声,引得同桌好奇地凑过来,她扫了一眼便道:“这什么呀?乱七八糟的。”我不着痕迹地掠过她手中的言情书,笑着说:“没什么,一本很有名的书,而且挺有意思的。”她不屑地朝我手中的书瞥了一眼,顺带附赠了一个看异类的眼神给我,才转回身去。我哑然失笑,心中有几分悲凉。

这件事让我第一次真切认识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多么迫切的事,这需要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真正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第2篇】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毛诗序》则如此评价《诗经》的作用:“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明王阳明说:“五经皆史也。”而《诗经》令今人对它如此着迷和沉醉的原因,不仅在于它在以上方面的作用,更在于它高度的艺术成就。在那个世界大多数民族还处于野蛮蒙昧的年代,我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已达到高度文明,已能够使用艺术的方法创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不得不令人对《诗经》肃然起敬。

翻开《诗经》,首先当然会感到语言的晦涩难懂,因为它太古老,太久远了,它是一个民族诗歌的源头。但它也并非疏远到不能捕捉,因为它大多数是民歌,是普通人创作的诗篇。坦然翻开《诗经》,透过那些拗口的文字,以朝圣的虔诚去倾听这些动人的歌曲,去摘取那些绽放在千年之前的文明之花,这时才能充分体会到《诗经》之美。《诗经》中,拗口的是文字,贴近的是情感。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面对外族的入侵,秦人率先奋起反抗,唱起一首慷慨激昂、同仇敌忾的战歌。一句岂曰无衣的反问下,是“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的响应。“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君王已经发兵交战,那就修整我们的戈与矛,共同对敌吧!燃烧在诗中的,是战士们心中火一般的激情,是上阵杀敌报国的赤子之心。于是,那不畏强敌,勇于反抗的血液开始流入每个人的心中,它铸造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从此以后,每当外敌入侵,每当国家陷入危难,“与子同袍”的歌声就回响在人们耳畔,鼓舞着人们为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不断前进。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一位周大夫面对物是人非的景象是作出的感叹。“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望着那一行行茁壮成长的黍子和高粱,缓缓走上旧地王城,心中只有忧伤。平王东迁后,诗人行役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而那黍苗和稷苗却在盛长。此中蕴含的因世事变迁而引起的忧伤和沧桑感当然是无可言语的。“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欲问苍天,苍天也无回应,但黍离之悲却随着我们的诗文,从刘禹锡《乌衣巷》到姜夔《扬州慢》,血脉相传。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这是诗人借蜉蝣感叹人生之短暂。“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的翅膀,像一件华美的翅膀那样绚丽多彩,而它在空中飞翔的姿态又是何其纤巧美丽。日落时分,蜉蝣常成群飞舞,死后坠落到地面能积成一整层。蜉蝣虽小,但它的死怎能不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正如苏轼所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生之百年在历史长河面前如此短暂,我们是否应该从蜉蝣这个小生物身上窥见我们人生之意义?人生苦短,但只要我们绽放出自己的美丽,就无憾于自己存在过。正如蜉蝣一样,生之光华,死之绚烂。

夜阑人静,当我们凭几而坐,用从容珍重的心态来品一品《诗经》,或许我们能重新溯流而上到三千年前的小洲兰沚边,找回我们遗忘的声音。生命如河,我们怎能在遗忘中度过?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