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读后感800字

近代思辨——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作为一个对历史充满兴趣的读者,蒋廷黻先生编写的《中国近代史》完全满足我这个读者的好奇心。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每个朝代的过往都厚重绵长,有的是辉煌、有的是沧桑、还有的是战火硝烟民不聊生……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的特点,而中国近代史无疑是复杂的,困惑与希望的交织、黑暗与光明的搏击,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又跌宕起伏的画卷,让人仔细研究不免叹息深思。

蒋廷黻,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61年任台湾驻美“大使”兼“驻联合国代表”,被誉为国民党官员中“最知外交的人”;1965年10月9日在纽约去世,享年70岁。蒋廷黻先生可以说中国少数能在政坛和学界都有着盛誉的学者,更是被称为中国近代史学执牛耳者。

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是指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阶段。它是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那段历史无论有多屈辱,多不堪,我们都应该正视——了解彼时列强如何欺负同胞时,更应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书中首先批判了近代史研究中存在的“三妇”心态,即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怨妇心态认为一部近代史即是被西方列强欺负的历史;泼妇心态认为一部近代史即是反抗西方列强欺压的历史;情妇心态则认为纵然我们被欺压了,却因此而获得了进步,好似非此不可得救一般。心态问题是我们看待近代史时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以上三种心态显然不可取,应该尽可能客观的对待近代史上发生的一切,正如作者所言:冷静地审视过去,不能再当怨妇、泼妇、情妇,然后去看待我们的未来,尽早实现自强。

通读本书后我最大的收获便是:历史是客观的。看书及听讲,相关初中有讲到的内容,会不自觉想起初中老师如何讲授。初中的历史老师,也是可以把历史通过一些短短的纲领,讲成吸引人的故事的人。当讲到近代史中国人备受屈辱这段,初中老师含着极为强烈的个人色彩,连带着我也觉得那时候的外国人怎么那么可恶。可在这书中,多次讲到一些外国人友好的举动,像使团来访,要求建立大使馆;传教士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都是促进中国发展的。是中国人自傲,愚昧,生生错过很多能让自己改变的机会。就像蒋廷黻先生说的:“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一开始不由觉得都是中国人活该,再回味时,那些偏颇于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的念头都没有了。落后就会挨打,要摆脱敌人的奴役,必须要国强,在这段艰难的时期,国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成千上万爱国者为救国前赴后继,在困境中摸索,在曲折中前进,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寻求新的希望。

光阴荏苒,岁月流转,群虎环伺的境地不在,国家却焕发出别样的生机,我辈当奋发图强,以史明鉴,迎接这开拓进取的新纪元。展卷读史,与贤人共坐,与时间对话,我想这便是研究历史的迷人之处了。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