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觉醒年代读后感700字

【第1篇】

为中华之富强而读书——读《细说觉醒年代》有感

青春是什么?1915年到1921年,这一段历史使我们对青春有了新的了解。

本书以袁世凯签署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合约为开始,讲述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青年为让国家不受欺辱,开始了寻找救国良方的道路。一路中,他们不畏艰辛,一心寻找救华之良药,甚至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想,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幸福快乐的生活。

陈独秀说:“我办了一本杂志,叫《青年杂志》。本意是鼓吹新文化,传播新思想。”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就是这本杂志,唤起了无数国人的觉醒,让中国走上了革命主义道路,让青年们有了“愿以吾辈之青春,守护着盛世之中华”的信念。

其中,这个桥段最令我难忘。当胡适责备郭心刚不该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讨论山东问题时,郭心刚不卑不亢地阐述了他的观点:“学术和政治是不可能完全分离的,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焉。如果一个国家连主权都保护不了,还有什么学术可言?”是啊,就连一个国家连自己的人民,连自己的尊严,连自己的主权都保护不了,那么这个国家就可能灭亡。这一句话,不仅说出了郭心刚的心声,还说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骨气!我觉得,爱国是每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每个人都要把祖国放在心中。

五四青年的爱国之火,照亮了沉睡的东方。 那天,中高等学校的大学生们上街游行。他们知道自己可能会被逮捕,甚至会有生命危险,但是他们依旧为了和平,为了祖国而上街游行,传播新文化思想。 五四运动的产生,不仅是青年们为了夺回公理,更是因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读到这里,我热泪盈眶。是啊,如果新时代的青年们都不热爱祖国的话,那我们的祖国又由谁来建设呢?

长在新时代的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祖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2003年,杨利伟作为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中国人,那时我还没有出生;到我们有了自己的空间站,航天员可以在太空站驻留3个月、6个月,今年的下半年我们还会惊喜地看到两组航天员在太空的交接班,这是以前我们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

从陆地到航天,从战火纷飞到岁月静好,我们的中国一天一天发展,一天一天强大,我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

《细说觉醒年代》不仅是一本书,是一段历史,是一种真理,还是一种对国家的爱!我们正处于意气风发的少年时期,应当把祖国放在心上。我们要努力学习,为中华之富强而读书! 

【第2篇】

走进峥嵘岁月 赓续红色基因———读《细说觉醒年代》有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题记

有这样一本书,没有精致的包装,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颜色,但始终传递着一种让人钦佩的强烈意志。这本书就是《细说觉醒年代》。

这本书主要讲1919年至1921年间发生的事,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的社会思潮涌动,有人打着反清的旗号,有人要堂而皇之成为大总统,百姓们吃不上饱饭,学生们上不了学,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候,爱国学子中,有一群人他们秉持报国之志,行救国之正确主张,他们就是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三人自幼便努力好学,后留学于日本,尽管身处异国他乡,但他们苦苦思索着、探寻着救国良策。经过层层筛选,他们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起源于德国,由马克思提出,后来在俄国得到实现,让俄国变成了强大富裕的国家,因此,陈独秀他们也非常希望用这种主义来挽救旧中国。救民族于危难之路漫长崎岖。

要想唤醒民族意识,就要革故鼎新,这便从文字下手。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胡适与黄侃的舌战。为了推广白话文,胡适出了一个题目:假如你有一个职位不想干了,你要如何对介绍职位给你的朋友开口?黄侃主张文言文,面对这一情境,洋洋洒洒写下12个字——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他洋洋得意,觉得自己肯定赢了。可没成想,胡适的回答更简洁、更精确:“不干了,谢谢!”乍一听,黄侃不能接受。但胡适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我可没有说错,‘不干了’表达了我的意愿,而‘谢谢’则是委婉地对我的朋友说。而且这个只用五个字,比12个字可简洁多了。”黄侃无言以对,只好认输。台下的学生们纷纷高喊着:“不干了,谢谢!”,他们仿佛也在向复杂难懂的文言文道别,向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糟粕文化告别。白话文的普及与推广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因此,我们要学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白话文的推广都要遭受考验,料想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更是困难重重。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1周年,在这和平富足的时代,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们要牢牢记住:今日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先驱们用生命与鲜血换来的;我们要好好学习,奋发向上,上课的时候积极回答问题;老师布置的作业要认真完成;学习上有不会的地方就要向别人提问;在做课后作业的时候尽量做到举一反三;长大以后,做一位对社会与祖国有贡献的人。    

这就是《细说觉醒年代》带给我的深切感受,当一个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唯有那些勇于改革创新的人们,才能改变这个国家。最后,我诚恳地邀请大家跟我一起走进那峥嵘岁月,一睹先辈们的无限风采。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