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观后感2000字

《血战钢锯岭》成为了票房炸弹,为年末的电影市场创造了一个高峰。影片讲述了在家庭暴力中成长的卫生兵多斯,成为一名坚定的基督徒。他在冲绳战役中不携带武器进行战地救护,从人间地狱中玩挽救了75名美国士兵。影片的价值不仅是一部情节扣人心弦的动作片,也不仅是一部引人唏嘘的反战电影,而是一部讨论了战争、人性和文明进程的战争巨制。尽管有硫磺岛来信、珍珠港等一众经典二战电影在先,但钢锯岭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

战争自然是影片讨论的最大部分。太平洋战争,是二战的各大战区中野心推动最占据主导地位的。这里没有巴尔干式的民族纠缠,这里没有华沙城下的历史恩怨。它的爆发,没有冠冕堂皇的借口,只有昭然若揭的野心。冲绳海岸上的美军,守卫的是空阔的公海,他们保卫的东西在万里之外;冲绳山上的日军,盘踞的是荒凉的海岛,他们效忠的天皇远在本州。千万个年轻人在几个老人的棋盘上厮杀,血流成河,换来的只有亲人的叹息。影片中多斯的父亲是欧陆战争的老兵,他的悲凉晚景昭示了战争最残酷的一面——不是分别、死亡,而是耗尽一个人的年华与热情,却得不到荣耀和利益的回报。太平洋战争,其残酷性相对欧陆战争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多斯就在冲绳海滩上,他说:“我只救人,不杀人。”他做到了。他具备了优秀士兵所具有的大多数品质——坚定、顽强。虽然起初被称为懦夫,然而他却以无可比拟的勇敢推动着美军的胜利。他一次又一次的徒手救援,挽救的不只是生命,更是士兵的尊严,也是盟军的斗志和信心。而在多斯身边,战友的前仆后继,铺成通向山顶的血色大路。日军更是负隅顽抗,用超出日内瓦公约的种种可怕手段扩大杀戮与死亡。但无论哪一方,除多斯以外,无论出于无奈还是对国家的忠诚,依然是被杀戮奴役的战争工具。这让人想起坦克战争大片《狂怒》,美国士兵骄傲又悲凉地自称“machine”。生为机械,死作冤魂,这几乎是世界大战中大部分士兵的宿命。

在太平洋战争中,多斯违抗的不只是上级命令,也不只是抵抗法西斯政权,而是在反抗人类荒谬的恐怖行为本身——战争。

在战争中,人性被剖析出来。教养、习惯、装束,在城市的歌舞升平中隐藏着人性。而在钢锯岭上,人性的伪装被火焰喷射器烧了个精光。在这一点上,与《血战钢锯岭》媲美的有讲述瓜岛战役的《细细的红线》,它们共同反映了人性最大的特点:脆弱。最英勇的士兵也是在绝望和恐惧中死去的,一千吨最精良的武器也难以抵消卡车上一具死尸给新兵带来的压力和恐惧。教堂里,被化妆师再造了的遗体庄严沉静。这样的遗体欺骗着一代代人,让年轻人因些许荣誉——就算真有战功也是可怜的二三级——奔向战场。典型镜头:多斯所在连队在冲绳海滩上遇见溃退下来的友军——他们浑身挂彩、死伤无数,更可怕的是他们眼中流露出那无限的厌倦和空洞。所以有观众震慑于此片血腥的程度,我认为不足为奇——看过斯皮尔伯格《手足兄弟连》《血战太平洋》的资深军迷应能理解,没有血腥的战争片是畸形的战争片,就像没有墨的笔,写不出一句隽语。

钢锯岭中的士兵不仅是因为死亡而恐惧,更是因为认清了阵亡的实质——是残破的肢体、混乱的战斗、被遗忘的抗争、被判为无效的冲锋。没有胜利,只有死亡;没有传奇,只有死亡;没有亲人的抚慰、战友的复仇,只有一个人在恶臭和硝烟中的沉默着死亡。人性需要的归根结底是快乐——再大的痛苦、坚韧,都是为了得到快乐的回报。美国大兵为了国家的许诺、爱人的赞美入伍的,所以当生命和胜利双重落空时,人性的脆弱便再没有防护了。而有悖人性的虚弱勇气撑不起冲绳岛上的胜利。多斯没有回避人性——他遵循上帝的诫命,其实是在简单地跟随人性。当残余部队撤下钢锯岭,他在悬崖边质问上苍:你究竟要我怎么做?这时,背后滚滚的地狱中传来呼叫医务兵的叫喊——这是没有来得及撤下阵地的伤兵。这充满戏剧性的安排,揭示了宗教精神的实质——那是人的精神。神的旨意就是人的渴望。而冲入火海的多斯,却是人性伟大的体现。战栗着、呼嚎着、挣扎着的是人性,不放弃、不妥协、不走寻常路的也是人性。用人性的伟大拯救人性的脆弱,正是基督教精神的实质。

最终,落实到文明进程。有一个有趣的猜想——战争会不会随着科技进步而变得不那么残酷?答案是否定的。大威力武器并不一定会带来速战速决,只会扩大和延长痛苦。实际上,我们的文明经常回到原点。身为20世纪最先进国家的美国,他们却与古罗马一样培养士兵——学会仇恨、疯狂和服从。而在这无休止的原地回旋中,只有一个笃信上帝的多斯,走到了历史套路的外面。

然而,这样的人有多少呢?确实,我们也应承认人道主义自身的缺陷。人道主义,是千年文明的结晶,走向了动物性的对立面。试想,如果北美大陆上的是三亿多斯,那我们凭借什么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人性不能挽救灾难,“牺牲不能赢得战争”。世界容不下太多多斯,即使多斯身上蕴含着文明最伟大的成分。历史的前进与正义的伸张,需要多斯,也需要心如铁石的斯大林。然而多斯们身上的独特价值,却不会被洪流所淹没。人性中伟大的成分会日益茁壮生长,继续与永恒的时间进行赛跑。所以,当以死为信的日军“玉碎”于南洋,以生为信的美军赢得了整场战争。

《血战钢锯岭》值得玩味。它讲了一个战争故事,它是一具人性的雕塑,它是人类文明的小小切片。人道主义,不是克敌制胜的刀枪,不是创造繁荣的砖瓦,却是延续生存的泉源。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