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感1000字

【第6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前段时间再次读了遍《三国演义》,每次看都有不一样的认识。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漂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雄气概,一代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

那么多人物中,我最喜欢诸葛亮,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我喜欢这人物的原因并不是他有着天才的智慧,而是他有着泰山般的坚强毅力。诸葛亮在还没有出山身处隆中时,就开始研究天下形势。当刘备来到隆中请他出山时,他对刘备说:“如果想稳住阵脚,一定要先取荆州、益州,然后分兵进军洛阳、中原,便可以恢复汉室……”可见,诸葛亮虽身在家中,却胸怀天下,真不愧为“卧龙”。他在赤壁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用自己的生命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情意。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我认为最精彩的故事。其中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常令人赞叹不已。“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我自有妙用。”诸葛亮要鲁肃帮忙为借箭做准备,同时要保守秘密不让刘备知道。第三天,五更的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曹操得到报告,怕有埋伏,就派成千上万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瞬时,箭雨点般落到这一千多个稻草人身上……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等雾散了,就回南岸。就这样,诸葛亮把曹操水陆两军的十几万枝箭“借来了”。诸葛亮之所以能成功地“借箭”,一方面他知人善任,另一方面是他通晓天文,神机妙算。这充分体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这让我想到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坎坷和挫折,只要掌握丰富全面的知识,并能充分的运用知识,就能用智慧的力量巧妙地化解困难。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从那时候开始,刘备才开始打胜战。刘备在白帝城死后,把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直至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高中时,我们都学习了《出师表》,《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为了实现刘备建立宏图伟业的梦想,消灭魏国,诸葛亮曾六次率大军北伐,因为他做事一丝不苟,事情不管大小都要亲自审查和处理,所以每次北伐都有收获。但也由于每次北伐都要上战场指挥战斗,所以操劳过度,积劳成疾,倒在了五丈原大营。为以防不测,他还把兵法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一些将领。当刘禅派李福来探望病入膏肓的诸葛亮时,诸葛亮临死也不忘国家大事,躺在病床上对大家说:“我没能完成先主遗愿,我死后,你们可要多辅助皇上呀!”接着,又嘱咐怎么退兵,身后的继承人是谁,才与世长辞。从此,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世人传为佳话。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