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000字

【第1篇】

坐行千里,远望文旅

《文化苦旅》-----读后感

当苦涩的风合上手中的《文化苦旅》,我的心已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江湖。祖国壮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成为萦绕在心头永不散去的回味。

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余秋雨先生曾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从古到今,它的足迹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著追求。无疑,余秋雨先生就是“探宝”的胜利者,他的收获便是这本《文化苦旅》。

书的第一篇是直白的开头,简单而又有序,但却有遒劲有力的表现。一步一步的走近——满载敦煌文化的车队在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辙,道士塔旁凄艳的晚霞印入我的眼帘、刻入我的脑海。刹那间,原本乏力瘫软的身躯随着灵魂起舞,在芳香四溢的舞台上找到了专属的味道。这是我耳熟能详的交响乐,每一串音符都能引起我的共鸣。这无尽的旅程的第一站就俘获了我那颗即将热血沸腾的心。山重水复,无言的大地上,总有无端的感动,无端的喟叹。走走停停,在历史的山川间跋涉的时候,回味渗入了笔墨之中。

在这段长途旅行中,我随着余秋雨接受了精神的洗礼。《文化苦旅》中涉及的内容可谓古往今来,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庙宇的悠远与深沉,在描述的字里行间,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解融合到了文章里。而我也在阅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理解了作者的历史观点,接受了他的历史观点,并于此同时得到了精神上的洗礼。就像,《道士塔》这篇文章,作者并没有过多的批评那个“王道士”,而是将“敦煌失窃”的过错归咎于那些官僚们的身上,从这一点可以想到当今社会上的种种,使得精神在某一方面中受到了洗礼。

文学的历史情怀,是作家自身生命与历史的对晤,他在寻找自己与浩瀚历史长河的关系,因此在历史中寻找合乎自身生命结构的底蕴,寻找那些与自己有缘的灵魂。余秋雨的创作是他与历史的对话,与历史的共鸣,并且在此之中形成他的独一无二。

当他厌倦了枯燥的学术生活,便想着离开案头,换一身装束去远行,他并不同一般人那样是为了轻松,为了猎奇,为了开阔眼界而旅行,而是在“寻找一所横亘千年的人格学校”。

但当来自于对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清理和总结的感伤在《文化苦旅》中升腾与散发时,便让人感受到那种妙不可言的美感和阅读效果。

悠远的历史好似一条缆索,余秋雨便是这样依稀走来,又于瑟风秋雨中渐行渐远。虽然征程漫漫,寒窗数载,但却终究走出了令人回味中伴有丝丝苦涩的“文化苦旅”。

【第2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家余秋雨做到了。作为全球唯一一个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对当代世界文明做出了全新思考与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书谢了余秋雨先生冒着各种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和印度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的经历和他对世界文明的思考和提醒。更多的是对中华文明、文化的考察评判与思考。

书中所描写的人文事故我依然历历在目,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谢家门孔”这一章节。

谢晋是一个著名的导演,他是为电影而生的,是电影的召唤,他才来到这个纷繁的人世间。他的一生可用一个字来概括—苦。他有三儿一女,却有两两个儿子患有智障,晚年两度丧子。一生为电影事业付出,却被人称作“一种待开发的东西”。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沮丧,而是坚强的去面对。

家里来客人的时候,谢晋总会毫不介意的把他儿子介绍出来,向客人讲他儿子的情况。

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让谢晋一直放心不下,谢晋常常亲自为他儿子洗脸、刮胡子,小儿子怕痒不愿刮胡子,谢晋就哄他说:"满脸胡子,多丢人啊。"儿子就会乖乖的让谢晋剪胡子。儿子头发长长了谢晋就专门去学理发,然后回家给儿子修剪,一推一剪透出父亲的慈爱和对儿子的关爱。

在有人称他是“一种有待开发的东西”时,他面无表情。却从那以后,有了一种滔滔不绝的激情,针对别人的这种想法一吐委屈:“你们都说我年事已高,应该退居二线,但是我早就跟你说过,我是六十岁成熟的,那你算算……”

“他这是创造主体的本能呼喊,也是一个强大的生命要求自我完成的一种尊严。”

《文化苦旅》凭借作者对山水的诗化描写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故事化叙事,来寻求一种对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礼,从而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文化苦旅》所带我领略的世界文明之美,触动我的心灵,勾起我的憧憬。 

【第3篇】

文化苦旅

这是一本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书,蕴含了余秋雨先生无数的心血,余秋雨先生近十年来,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作,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余秋雨的书一字一字,是旅行的脚印,深浅不一;一句一句,是几百年踉跄的路程,弯曲绵长;一页一页,如一舀甘甜的泉水,似一碗浓厚的热茶,而我们便是极干渴的旅人。慢慢品尝,总有那么几句话值得去反复回味,让我心中的情感为之翻腾,有一种直至肺腑的莫名的喜爱。

书中作者以踏过每一寸山河,每一寸土地为主线,表达了作者的喜与忧,用笔细腻,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

“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沉重的叹息。”让我们懂得人不在外表,而在于你是否真正努力坚持,成功只属于这样最好的自己;“义无反顾的出发,并不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让我们认识到不光要说,还要做,不只行动,更要有方法;“即使身陷沟渠,也要仰望星云。”让我们明白了人生多坎坷,但即使深陷坎坷之中,也要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文化苦旅》之中,让我感受尤为深刻的,便是《黄州突围》了,苏东坡,即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我的印象里,苏东坡几乎近似于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可在悠悠历史中,他竟然遭到如此迫害,这样一个完美之人,要说受到迫害,也只能是奸人所为之了。“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是的,当时之人尽皆知,苏东坡才华横溢,就连当时宋神宗的祖母光献太皇太后也竭尽全力的保护苏东坡,可见苏东坡非一般人所能及。可就是因为这一点吧,皇帝宠他,太皇太后保他,他自己又才华横溢,那些小官小吏哪里看得顺眼?八成已经嫉妒到一种境界了。一个人嫉妒也就算了,两个人嫉妒就相互谈论起来了,五个人,十个人,一群人就足以造反了。这虽然是反例,但仍然可见团结就是力量。他们联起手来,终于将苏东坡绊倒了,苏东坡却对自己的“罪行”毫不知情,突然被一些人带走,身份变成了叛逆之徒,然而这样的他并没有只顾自己,而是想着千万不可牵累家人,这样的苏东坡,有什么理由不被世人所仰慕?喜爱苏东坡,首先是因为他的才华,出生在那样混乱不堪的年代,仍旧怀着对书对学习的浓烈兴趣,现代之人,在这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下,仍有对学习置之不理的人,试想,假使他们也出生在乱世,将会成为什么?其次,苏东坡孝顺,为他人着想。孝乃中华之传统也,可今之众人,又有多少人做到了这个字?苏东坡在临死前仍旧想着自己死后千万别连累的别人,这是种可贵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多为他人考虑考虑,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 ···

《文化苦旅》带给我种种感受,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带领我徜徉在中华历史的海洋里,每每都让我回味无穷··· ···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