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鲁迅

遇见鲁迅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从小就听过鲁迅的大名,可我并没有因此读过他的作品。只是知道中国有个很有名气的作家,他叫鲁迅。

直到上了初中,才开始接触他的作品。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因为那篇文章,老师是要求背诵的。通读文章,倒有些意思,可就是觉得没有什么极好的地方,这简直有些和鲁迅的名气对不上。另外文章中的个别字与现在不同并不通畅,不朗朗上口仿佛像在嘴边酸涩的那样。后来又陆续学习了《孔乙己》《社戏》《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阿长与山海经》等等。渐渐地鲁迅的形象就扎了根我始终认为他必是个难以相处的严肃的老头。我甚至嘲笑他在历史课本的相片上那呆滞奇怪的样子。

但是人们的看法并不随我而变。鲁迅依然是“民族魂”,公园路边依然有他愚呆的铜像毅力,他依然永垂不朽。

自此我时常带着疑惑去他的作品里去寻答案。也每每一无所获,无趣地离开。

就这样,鲁迅陪我来到高中。当我再翻来他的作品时。我阿Q还是那个阿Q孔已也还是孔乙己,祥林嫂也还是祥林嫂,大部分都蒙上了悲哀愁苦的色彩。是故事新编真正启发了我,当我读完那一个个光怪陆离的故事后,不禁问了为什么,他为什么要改编历史故事,为了好玩引人注目?成长后的理性告诉我,非是如此那便是作者自身怪诞,满口胡言。那为什么人人推崇,如今怪人就能成名了吗?不会的,我认为之前我所谓的“怪是有深意的,但具体有什么深意,我却没能从《故事新编》中找到答案。但当我翻起其他篇目时,多年的疑惑此刻便烟消云散,或许我此前也理解到鲁迅救国救民的思想伟大超前,但都没有此刻理解的清晰明白,恍然大悟,。我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景象,在熹微有光的地方有个小小的身影,身影虽小但只有仰望才能看见。他也同样像他笔下的枣树,枝干如铁一般地刺着黑夜,刺破社会和人性的昏暗,刺痛中国的神经,用自己的生命精华接出一个个酸涩的果实,让所有人体味当下的时局,反向鞭策人们奋勇前进。我也想过鲁迅先生也曾想写行云流水般的文章,写气壮山河的豪情壮志,但他终究选择了这么一条路,一条最有效也最险阻的路。

从人物形象上就以阿Q为例,这个人物每每让我震撼,一个人能腐败昏暗到这种程度,让人难以置信,。鲁迅先生这样取材,未免有点夸张,但这确实是当时社会人民的缩影。看到这里不管是在当代还是在过去,都不禁联想到全体民众,想到整个中国,必会如坐针毡,没有理由不做出改变,没有理由不去探索去拼搏,去开辟祖国的光明。与其说这是鲁迅先生的批判,我更认为是一种激励是一种同情是一种博爱。

而真正的讽刺并不是没有,而不针对人民,匕首与枪尖直指统治者,“正人君子”,“政府”等。先生是非分明刚正不阿,即便道德和法律都倾向了他们那边,先生就用一只心中的秤,一支手中的笔去战斗,让敌人无言以对恼羞成怒,在众人面前揭下他们的面具。如《狗猫鼠》中“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情任性,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辨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飞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帜。”

据了解,杂文是鲁迅先生最常用的文体形式,内容多彩风格多样,看出先生的随性,偶尔先生的作品也有浪漫洒脱幽默从容的特点。

每想起他深夜在昏黄的灯光下,披着外套,叼着一支烟,在缭绕的烟雾中,彷徨着,思索着,呐喊着,希望着。我便有流泪的冲动。正因如此他患上肺病,英年早逝,在他身上病死比被害牺牲更令人感动。被杀害是壮烈的,同样也是一种解脱,但他顽强地活着,不肯死去,直到油尽灯枯。他真的很伟大,有如此伟大的力量,如同那巍然的砥柱山用超时代的力量把中国驱往美好光明的方向。

我想在我的一生当中,无论何时再见鲁迅二字,都会抬起头来看,因为我很清楚“鲁迅”虽小,但必须仰望才能望到。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