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蕻良《黎明的眼睛》原文及赏析

三月清晨,把窗子推开,第一片阳光便飞到人们的全身。对着阳光带进来的新鲜空气,任谁都要深吸一口,说: 春天来了!

就这样,春天从窗口走近了我们。

但是,可不要忘记,不是从有房子那天起,我们就有窗子的呢!

我们的兄弟,爱斯基摩人用冰块建筑的房子,像个白玉的钟罩一般,是没有什么窗子的。过去的鄂伦春兄弟们住的“神仙柱”,因为没有屋顶,在屋里,到晚上可以看到头上的月亮和星光,也就无须开窗子了。

最早的人类山顶洞人走下山来,不知住过多少代,才懂得造个窝儿的时候,他们也只会模仿岩洞,把地挖个半截坑、上面再搭上个顶篷。至于窗子,就谈不上了。

房墙上开窗子是后来的事。随着窗子的开凿和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

窗子,自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它就成为阳光的眼睛,空气的港口,成了自然和社会的纽带。

随着时间流逝,层楼的加多,窗子也越来越多了。看到高层的建筑,就会惊叹窗子是房屋最鲜明的象征。没有窗子的房子,几乎也就没法把它唤作屋子了。

有谁未曾享受过开窗的喜悦呢? 打开窗子,突然见到青山闯了进来,打开窗子,看到柳色的清新,小燕的飞来……。

窗子开了,用不着打招呼,新的空气就会猛扑进来。

当然,随之而来的,也有风沙飞入屋中。还有,眼睛看不到的微尘,还有很难发觉的细菌,有的是出面拜访,有的是偷偷地混了进来……

从古到今多少诗人赞美过窗子,多少歌手歌唱过窗子,多少情人的眼睛凝望过窗子……。

窗子的变化,是值得人们考察一番的。小小的窗子,几乎可以说,是文明的眼睛。在今后的日子里,窗子的变化会更加多种多样了。

窗子的玻璃会随着时钟,自动调和射进室内的光线,窗子会随着明暗变换颜色,窗框上装有巡环水,它可以为居室的主人带走很多他发觉不到的天敌,又可以送进来他需要而又不易得到的芳香和养分……。

有的窗子不需开合,便能做到通风透光,它还可以把你不愿听到的声音关到外边,但是悦耳的琴声,它是不会阻拦的……。

打开窗子吧! 现在开窗子就不光是为了迎进阳光、空气,或者远眺青山的青、新柳的绿、燕子飞来的掠影……而是迎接一个新的世纪!

1980年2月25日晨北京

(选自《榕树文学丛刊》1981年第2期)

端木蕻良《黎明的眼睛》赏析

日常生活中,对于经常做的事和天天见到的东西,我们往往习以为常,所以不假思索地自动去做,所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惯性动作中失去了对事物的感受和知觉。(例如,窗子,就是被熟视无睹的。) 艺术的目的却恰恰相反。“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施克洛夫斯基《作为技巧的艺术》)因此,让熟悉的对象“陌生化”,确是一个唤起新鲜的审美感受,变习见为新知、化腐朽为神奇的较好方法。端木蕻良的《黎明的眼睛》,就不仅“恢复”了对窗子的“感觉”,而且通过它,感觉到了人类文明的变迁。这样的抒情散文,人们自然有兴趣读的。

作者两度跃出习惯性思维的轨道,发人之所未见,产生了新鲜独特、打动读者的魅力。

首先,文章突入了一般注意力的“死角”、“盲点”。打开窗子,沐浴着阳光和空气时,人们的赞美历来非常自然地奉献给春天,而窗子,仅仅是工具而已,一经打开,随即被撇到一边。作者却不然。他置妖娆春光于不顾,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春天,是从窗口走近了我们的”。对室内的人来说,没有窗口,就没有春天,因此它值得重视和考察。

其次,作者的考察,没有仅仅停留在窗子本身的发展过程上,而是气势宏大地把窗子置放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去认识,从而又一次别开生面地发现:“随着窗子的开凿和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这是不是在故作惊人之谈呢? 一点也不。文章思路清晰地以昨天、今天和明天这一条时光之线贯串,展示了窗子和人类文明同步发展的轨迹。

爱斯基摩人的冰房、过去鄂伦春人的“神仙柱”,虽然和山顶洞人的“半截坑”房相隔遥远的岁月 ,但它们共同之处在于都是生产力极端低下的产物,都是人类文明的曙光尚未照及的结果。

随着窗子的开凿,阳光朗照,伴随着温暖;空气流通,有如繁忙的港口。人类在房内,也不会隔断与社会和自然的联系,可以干更多的事,有更多的可能寻求和发展文明,而不必让时光白白地销蚀在黑暗中。

今天,窗子的地位,已经从房子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变为宏伟的高层建筑的“最鲜明的象征”; 今天,青山、柳色、小燕……种种充满喜悦的美感,人们往往借助于窗口这个审美点获得……这些,不也正是文明的“扩大”吗?

而明天呢? 文明的发展依然与窗子同在。会随着时钟自动调和室内光线的窗子,会阻隔天敌却送进芬香和养分的窗子,会隔断噪音却通过琴声的窗子……那种种诱人的窗子,正是诱人的文明的征兆。难怪作者最后要情不自禁地喊出“打开窗子吧!”

文章首尾呼应,情绪圆满。而且,照应得很巧妙,开头是实写,开窗迎春;结尾,却是实中有虚,此时的窗子,已不单是和自然沟通的渠道,而且是心灵意义上的“窗子”了,开窗“迎接一个新的世纪”,是文明人对更高文明的渴求了。

文章的思路、层次都十分清楚,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一篇说明文,或者议论性散文。它以坚实明晰的逻辑思维为骨,却以形象化的画面感为肉,相辅相成为出色的抒情散文。它有新见,有知识,有趣味,有真情,让人喜欢。

文字特色是: 简洁素朴,准确传神。比喻亦很精彩。

一篇千字散文,胜任了借窗口见人类文明之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重担,实属不易。这来源于作者的出新之意,来源于丰富的学识,也来源于精心构思。尺幅之间,变熟知无知为新知新见,这已是为文的佳境了。(金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