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鉴赏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①: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②,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③,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④,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⑤。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⑥、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⑦,难壬人⑧,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⑨,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⑩,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1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12),则某知罪矣;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13)。

【鉴赏】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历史上一件大事。当时宋王朝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机: 一方面朝廷腐败,国库空虚,阶级矛盾尖锐; 另一方面外族虎踞西北,觊觎中原日久,不断地骚扰与侵入,内忧外患,日盛一日。这使改革除弊,励精图强成为岌岌可危的宋王朝惟一的出路。王安石的变法可说是应时而生,势在必然,力图在王朝大厦将倾的关头,架起最后一根支柱。然而因循守旧、固守陈规的古老中国,几千年来为变革者设下的是一条荆棘丛生的艰险道路,他们不仅要有力排众议、孤军奋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与气魄,还要有抛头颅洒热血的赤胆忠心。本文是王安石答复政敌司马光的一封短信,因这之前司马光曾给王安石写过一封长信,列举新法之弊,王安石在这封信中没有逐条批驳,但指出司马光的保守观点是不正确的。这里,可看出王安石为国为民的磊落胸怀与不畏艰险、坚持变法的无畏气概。

首先,作者开门见山,坦然指出自己与司马光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即所谓志不同而道不合,一针见血,切中要害,奠定了议论的基调。

其次,作者针锋相对,针对司马光等人提出的异议进行了有力的反驳。“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一语双关,既指顽固派对自己的诸多批评名不符实,也暗指自己忧国忧民、变法图强之心表里如一、天人共鉴。下面逐一反驳对方指斥他“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的观点,指出: 受命于皇帝,完善法制,授权于各级官吏,不能算是侵官; 用先王好的治国之法,兴利除弊,不能算是制造事端; 为国家整理财务,不能算是与民争利;驳斥谗言,诘难佞人,不能算是拒绝纳谏。作者以理服人,词锋尖锐,气势如虹,充分表明自己推行新法的目的在于为国为民、除弊兴利。这里,作者既驳斥了政敌的诽谤,又展现了自己心怀坦荡的高尚情怀!

再次,文章进一步分析顽固派之所以阻挠变法的原因是“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的自私狭隘意识在作怪。尽管众议汹汹、众寡悬殊,但真的勇士决不会同流合污、半途而废。作者借用盘庚迁都的史实表明自己变法的决心坚如磐石,“度义而后动”,决无 “可悔”之处! 这一正一反的对比,令高尚者更见光耀,卑伪者更显委琐。改革图强者较之媚俗虚伪者、明哲保身者、庸庸无为者、胆怯畏惧者之所以有更高的境界,乃在于他们有一腔为国献身的热血,为民造福的赤子丹心! 悠悠千古,中华民族的一脉英魂系于这种沉郁刚烈、严厉端直的浩然正气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以担道义、济天下、救苍生为己任的古今变革者,他们前仆后继,历尽艰险,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慷慨悲壮的英雄之歌,至今仍焕发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异彩。

文章以议论为主,坦率真挚,谈古论今,峭拔有力,抑扬开合,起伏有致,虽尺幅短笺,却能力驳众议,表明心境,又从委婉中见坚定不移之雄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