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洛夫《和谐(节选)》原文及赏析

婚 礼

婚礼是仪式戏剧化最明显的例子,是伟大人生戏剧的主要的一幕,这出戏同人类生活一样悠长……婚礼活动持续很多昼夜,吸引很多人参加,亲戚和非亲戚,有时不仅惊动别的村,还惊动别的乡。

婚礼仪式不可避免的原因很容易解释: 结婚的时候到了,而结婚的必要性从未有人怀疑过。因此婚礼不论对新人,还是对他们的亲人来说,只是生活的一环,不错,这一环很特殊,也许最引人注目。结婚——斩不断的人生链条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这个环节之前的所有环节,诸如童年、青少年时期所发生的事和所干过的事,父母的衰老等,所酿成的。

让我们回想一下:“卷成的、搓成的、抽打的和折磨的情节”——记载下来的和印在书中的这出民间戏剧的情节①。

这种仪式诞生得早得多,在村里的晚会上,也许还在童年,但它的活动永远是固定和形象的。活动从说媒开始。

古时候水多的地方还保留着楚德部族用船把女儿运到过节或赶集的村里的习俗。这种未婚妻叫做漂姑娘。“漂”姑娘的父亲、兄弟或母亲把她连同陪嫁一起扣在倒翻的船底下,自己上村里去看过节。当地的小伙子——未婚夫们马上来到河岸。他们把船一只接一只翻过来,仔细端详并给自己挑选未婚妻。(“整个民族所敬重的在个别人身上能算恶习吗?”亚·谢·普希金若有所思地问道。俄罗斯人不嫌恶邻近民族的习俗,尽管他们是很挑剔的。)确实,这个习俗在俄罗斯乡村并未广泛流传。小伙子和姑娘们在夏天和冬天晚会上逮人玩的时候就认识了。

冬天,新年开始之际,未婚夫父母掂量情况,小伙子能不能自己替自己挑未婚妻,两人一起商量。条件好的未婚夫不准挑选,不准同时有几个候选者,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不少人挑选的时候要求父母帮助,仅仅出于小伙子的羞涩。

定好的那天,媒人——父母或者近亲,选好“路线”,做过祷告,便去说媒。不仅描写,便是一一列举说媒的所有忌讳、虚礼和形象细节也很困难。从现在到结婚后的头一个早晨什么都具有特殊意义,要么预示成功,要么预示不幸,都有自己固定的作用。必须知道,怎么迈步,往哪儿迈步和在谁后面迈步,说什么,这个往哪儿放,那个又往哪儿放,家里和路上发生的一切都得注意,什么都得记住,预先想到,考虑周全。

就连在台阶上掸毡靴、炉门前烤皮手套、家畜的反应、地板的噼啪声、刮风的声音都在说媒的表面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尽管若干世纪以来确定了大致的说媒规矩,但每次说媒的形式仍不相同,同样的语句和谚语也说得不同。有的说得非常形象,有的说得就不很形象。当然,所有的一切都固定在不成文的乡村编年史中。最没意思的很快便被永远遗忘了,而所有引人注意的都世代相传。传统的语句在没才华人的嘴里变成套话,出租的形象。然而传统丝毫也没束缚创造的想象力,相反,给予想象力最初的推动力,就连最笨嘴拙舌的媒人也能滔滔不绝地说话。不过,笨嘴拙舌的媒人等于无马的农人,没有嗓子的教堂执事,或者,比如,瘸脚的邮差。因此媒人当中必须有个能说会道的人。

上门之前永远不预先通知,画十字,大家就座,互致问候。机灵的主人马上做好应对的准备,当事的姑娘总要走开。真正的舌战开始了。就连早已决定的事女家父母也先要拒绝,他们说,还得等一等,我们的货不是陈货,说姑娘还太年轻,不大会干活等等,因此媒人说得更加上劲,把未婚夫夸得天花乱坠。如果谈崩了怎么有脸见人呢?还有这种情况,媒人一无所获,便大胆做主说另一个未婚的姑娘,年纪轻的,有时也说年纪大的、当老姑娘的姐姐,如果未婚的男子不太挑剔,而婚事又刻不容缓,媒人便上另一家或另一个村去说媒。

说媒的时候,象征性的和传统的花招同与一定的物质和道德状况有关的真正的、自然的花招交替使用。但在这种情况下应当使用的传统花招本身便能帮助仪式的参加者。民间习俗顾惜参加者的自尊心,仿佛替穷人解围,打掉阔人过分的傲气,替胆怯的人鼓气,使过分放肆的人收敛。

说媒很难获得慨然允诺的结果,但媒人仍在不坚决的语气中,不明确的拒绝原因中,觉察到许诺。有时一位未婚姑娘的家长断然拒绝,可另一位家长却偷偷做出难以察觉的暗示: 意思是说,一切都会顺利,您可别退缩呀!临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大家分手了,未婚姑娘的家长似乎发了慈悲,或者出于对未婚男方家族的敬意,答应去看看地方。

看地方,熟悉“疼爱的宝贝”将要生活的家,——按顺序是婚礼的第二道手续。女方的父母尽量出其不意地来到男家,想要看到真实的情况,但男家的亲族也并没打瞌睡。为了不丢人现眼,他们悄悄做好迎接的准备。这时民间传统允许做一点假: 许可借用邻居的“财产”摆样子,有时把邻居的被褥和皮货搬进男家……还发生过这种情况,来看的人仅凭房屋的外观便毅然决定不嫁女儿了,但为了不得罪未婚的男子,寻找体面的拒绝理由。女家父母围绕整个住宅转一圈,看过牲畜棚和庭院,对男家有多少牲畜和家什,庄稼长得是否茁壮,睡觉有没有床和被褥,浴室盖得如何,都感兴趣。这之后方才明确,说媒成功了还是男家遭到拒绝。如果遭到拒绝——再打发新媒人……

如果说媒成功了,便出现一个短暂的间歇。这之后紧接着婚礼活动的第三部分。它在不同的地方叫法不同: 许亲啦,订婚啦,收聘礼啦。但实质各地都一样: 这一刻最终决定攀亲,规定结婚日子,确定新人住的地方和陪嫁的数量。

从此姑娘便算聘出去了,她开始缝嫁妆。(从此存放在姑娘箱子里的麻布该派用场了!)收聘礼和结婚之间这段时间的哭嫁歌、歌谣和预兆歌等最为丰富。什么也不如俄国婚礼仪式的这一部分赋予民间诗歌的东西多!仅在姑娘们帮助女伴缝嫁妆的女儿会期间就创作出几千行第一流诗歌②……

取彩礼是民间婚礼活动的第四幕。这个活动以结婚和婚礼宴席告终。这个活动的每一部分,比如结婚前的洗婚,这个仪式同说媒许亲一样,都是大规模的和完全独立的戏剧场面。

婚礼的所有部分都有即兴创作的成分,特别是涉及到未婚妻、媒婆和傧相的时候。传统的顺序也给抒发个人感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允许几十种大同小异的婚礼仪式诗歌和歌曲。

未婚妻的哭嫁歌是形象的,但又必须表现一定的境况。她对每个在场的人唱的歌以及对方同她的对歌,同样是独创的,从某一点上来说又是独一无二的,取决于全体家庭成员,每个成员的性格以及其他的情况。婚礼歌曲的内容不可能相同,就像村庄、家庭和未婚妻不可能相同一样。旋律和大多数心理的,也许是互相交替的婚礼因素,都是稳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磨炼得更精练、更紧密地同仪式结合在一起。这些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常常同婚礼参加者的情绪发生矛盾。

比如傧相,同现在休养所里主持娱乐的人一样,必须让人快乐,逗人发笑。为此只靠传统的词句和手段是不够的,需要灵感和天才,而严肃的人并非总想说俏皮话的。遵照传统未婚妻在某几个固定的地方是应当哭的,但并非每个未婚妻都想在自己的婚礼上哭一场。因此同一个传统允许不伤心的未婚妻偷偷用葱抹眼睛,以便辣出几滴此刻必不可少的眼泪来。

能把这种必要性说成虚假吗?很难这样说。多半不能这样说,因为虚假的范畴同社会的、全体接受的概念结合不到一块儿,它更接近个人的鉴定。此外,如果传统规则不允许出现例外,它马上便会失去效力。如果未婚妻在自己的婚礼上没哭,起初全乡都会谈论,但责备远非一致的。一切都取决于环境。很多人,违背传统习俗,甚至鼓励这种行为,另一些人尽管责备,但并不认真,不过做做样子而已。

然而所有的分歧很快都被忘却了。民间习俗的传统规则妙就妙在尽管它形式上严格,但仍允许成千种异文存在,因此适用于各种环境和任何人的性格。但它,这种规则,时时处处具有组织因素,消除混乱,帮助每个人展示才能。

某个傧相开始不凭灵感,而是根据需要,形式上让大家快活。但他还是渐渐地激昂起来,忘记束缚他的一切。未婚妻同样如此。她强迫自己哭,开始唱哭嫁歌的时候并不真诚,但渐渐被传统哭嫁歌的强烈感情所感染,真的哭起来。她的哭嫁歌很快便带有即兴创作的性质,而即兴创作不可能是不真诚的。

富有才华的艺术天性正是在这种时刻创造出伟大的民间创作的珍品。

葬 礼

花钱能免除兵役,

也能摆脱奴役,

可谁也不能从大地母亲的

湿土里,

把你哭出来。

——摘自民间葬礼歌

上面说过,老死是不可避免的自然事件。有的时候人们没脸再活下去,等待它,召唤它。“我的寿数已尽,那个世界早就等待我了。”洛巴尼哈村的尤利娅·费多西莫夫娜说。德鲁日宁村的伊万·阿法纳西耶维奇·涅乌斯图波夫感到死亡临近,自己给自己钉了一口棺材。棺材在上面的板棚里几乎放了一年。别人看来这有点可怕。但在老百姓对死亡的领悟中,有乍一看显得奇异的结合: 对神秘的崇敬和日常的平静。年迈的时候体面地死等于体面地度过一生。只有精神懦弱的人才怕死呢,壮年患病的人,在什么地方受过命运亏待的人等等,死起来更困难。

正常人把自己不受折磨也不折磨亲人的死亡当成最伟大的和最后的幸福。同洗礼仪式一样,基督教仪式在这里同请求宽恕和埋葬的古代习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圣餐礼、涂圣油仪式和父母对孩子的祝福还得加上宽恕一切的请求和有关个人财产(衣服、职业工具和乐器、装饰品)的口头遗嘱。

在俄国农民家庭中,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给死者洗身,换上干净的,有时还是非常贵重的衣服。把死者放在长凳上,头朝圣像,盖上白麻布(尸衣),双手叠在胸前,右手里塞一块白手绢。葬礼在第三天进行,人们把特别尊重的死者一直抬到墓地。所有这些活动都伴随着哭声和哭丧歌。

北方有过同职业说书人一样的职业哭丧妇。人们常常把她们当作算命妇和女巫医。她们当中很多人具有真正的艺术天才,创造过自己的哭丧歌,增添并发展民间葬礼诗歌传统的形象性。

年迈老人的死并不被认为是悲伤的事,在这种场合哭丧歌和哭泣大多徒具形式而已。雇来的哭丧妇能够刹那间改变脸上的表情,用日常闲话打断哭声,然后再接着哭号。如果女亲戚哭丧或者哭丧过早的死亡,情形就不同了。这时传统形式便带有个人的、感情的,有时含有深刻悲剧的色彩。

葬礼总以葬后宴或丧宴结束,为此准备专门的葬后菜和食物。所有亲戚和参加葬礼的人都参加丧宴。

亲友纪念死后的第九天和第四十天(四十忌辰),还在追荐亡人星期六——库利科夫疆场③阵亡士兵悼念日那天上坟。

此外,每年春天替亲属扫墓。现在的风尚是坟围起铁栅栏,显然同我们先辈不同,那时整个墓地都围起来④,而不是个别坟头。

节 日

每个村里,有时整个乡里,每年都要隆重纪念两个传统的啤酒节。比如,在季莫尼哈村夏天纪念圣母升天节,冬天纪念尼古拉节。

在古代,根据教民的决定,偶尔用教堂储备的燕麦酿啤酒。这种啤酒不知为何叫做哀求,用喷管分运给各家。有时相反,常常把为节日煮的一部分麦芽汁送到教堂,祝圣后款待第一批过往的人。被款待的人喝着麦芽汁,同时说道:“提前拜节,祝酿酒师傅身体健康。”喝剩的节前麦芽汁归神父或守门人。

过节很像婚礼上戏剧化的仪式。它在节日那天很早以前就以浸泡催发燕麦芽开始了。酿啤酒的整个周期——催芽、发酵、烘干和碾麦芽,最后煮麦芽汁和掺啤酒花——本身就是一种仪式。因此,节日活动包括酿啤酒周期、节日前夕、节日本身和节后的两天。

节日前的操劳同节日一样激动人,让人快活。节日前夕上教堂,在家擦洗地板和顶棚,烤馅饼和冻肉冻,夏天则挂帐子。添置节日新装具有很大意义,特别是妇女和儿童。

节日由亲友动人的会面开始。

作客是俄国生活古老而显著的现象之一。

孩子和老人先去作客。路远也有骑马去的。傍晚男人和女人才去。在街上游玩的光棍也被带去。迎接所有的客人都鞠躬。互相问好,但同近亲接吻。主人先请每位客人尝尝麦芽汁。傍晚不再等待迟到的客人,大家坐下吃饭,给男人们倒一盅伏特加,给女人们和光棍们倒一杯啤酒。节日宴饮的意义对主人来说在于款待客人尽量丰盛,对客人来说就在于不显得贪吃或贪杯,不在别的村里现眼。作客的一部分仪式,从一方面来说,在于款待,从另一方面来说,在于谢绝。款待的天才碰到谦让和节制。客人越谢绝,主人越殷勤。比赛——善意竞争的成分在这里也表现出来。不管谁在这场竞争中取胜——客人还是主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美德和荣誉获胜,把自敬自爱留给大家。

啤酒——这是节日的主要饮料。被称为酒的伏特加视为奢侈品,并非每个人都享用得起。但问题不仅在这里。

安菲萨·伊万诺夫娜讲道,有的农民作客时自带酒盅——信不过主人器皿的容量。最怕喝过量丢人现眼。主人对这种防范毫不动气,民间对酗酒的态度不容两种解释。在婚礼酒宴上伴随新郎的古老歌曲里唱道:

伊万奴什卡,

上外村相媳妇,

迎接你的人站在高堂里,

站在宽阔的桥上,

从桌上的白布上,

从摊开的桌布上,

你拿起一块手绢,

再深深鞠个躬。

把你带进高楼房,

带进新盖的上房。

让你坐在柞木桌子旁,

坐在精美的菜肴前,

还有精面包前。

给你斟上头一杯酒。

别喝呀,伊万奴什卡,

把头一杯酒倒在马蹄上,

伊万奴什卡。

第二杯酒也不应当喝,

要倒在“马鬃”上。

给你斟上第三杯酒,

别喝呀,伊万奴什卡。

第三杯酒呀,伊万奴什卡,

递给心上人,

心肝玛丽亚……⑤

两三次谢绝后,客人抿一口酒,但仍然重复刚才的那一套,主人花很大劲让客人不要拘束。

款待的方式,还有节制的方式,都提高到艺术水准。出色的款待者闻名全区,如果桌上的啤酒变酸了,馅饼发硬了,那是全家和主人的耻辱。

练出许多款待手段,使用时还加入不少诉诸逻辑和健康思维的俏皮话:“再替别人喝一杯”,“上帝爱三位一体”,“哪儿有三个墙角的木屋”等等。

客人也储备了不少谢绝的理由。比如,谢绝的时候他说:“主人怎样,客人就怎样。”然而主人是不能喝酒的,首先,同客人的原因相同,其次,同主人的地位有关。因此,盛着迷魂汤的酒杯仿佛落入魔圈,除酒鬼外谁也不好意思打破。暗中请求或诱导主人额外款待则是更加丢脸的事。

款待客人是一家之主的经常责任。在向全体参加宴会的人敬酒期间大家谈话唱歌。最后比较勇敢的从桌前站起来走进跳舞圈子里。跳舞穿插歌曲,唱的时间很长,整整一晚上。然后上街看青年们怎样玩乐。

常有人未受到邀请便上过节的那家去看看,谁都能这样做,不管是熟人还是生人,是阔人还是穷人。熟人请他们入席,其他人——“向每位敬酒”——啤酒或者是麦芽汁,按他们年龄依次从酒器里舀酒。“敬酒”这个词还有第二个意思,完全相反的意思,如果用于单数的话。“Обнесли”的意思恰恰是没给你敬酒,这是奇耻大辱。主人密切注视——别错漏掉谁。

节日主要活动以午夜的一顿丰盛的晚餐结束。晚餐从喝加羊肉冻的浓克瓦斯开始,以喝加燕麦糊的麦芽汁告终。

第二天客人们上别的亲戚家,有的立刻回来。孩子、老人和贫穷的人可以作客一星期,有时还要长些。

作客有连锁反应的性质,阻止各家间作客是办不到的。它无限期地延续下去。把正座让给刚攀上亲的、过从甚密的亲戚,各个家族互相作客长达几十年。

作客的人这么多,远亲近戚这么多,这就牢固地把许多村庄、乡乃至县联结在一起。

(蓝英年 译)

注释:

① 现今这个习俗由于某些原因已从生活中移入书本,搬上业余演出的舞台。作者本人曾是沃洛格达州塔尔诺戈区一次婚礼演出的见证人。

② 所记录的哭嫁歌和歌谣完全不能反映同这个仪式有关的全部丰富的民间文学。

③ 库利科夫疆场: 14世纪末,俄国曾在库利科夫抗击蒙古军队的侵略。

④ 可惜,许多乡村和城镇的墓地不像样子,就是由于准许墓地占满以后30年任意使用土地的法规明显过时的缘故。

⑤ 歌词系作者1955年在季莫尼哈村记自阿法纳西娅·彼得罗夫娜·彼得罗娃和安娜·叶尔莫拉耶夫娜·科克留什金娜口述。

【赏析】

20世纪80年代初,别洛夫推出数10万字的随笔集《和谐》。这个集子是他长年蛰居于北方农村,考察农民生活之后写出的名目繁多的农村风俗随笔的总和,出版时作者将书的副标题定为“关于民间美学的随笔”。这里所选的“婚礼” 、“葬礼” 、“节日”是《和谐》一书中有分量的篇章。

在《和谐》一书中,别洛夫以一名睿智老者的平静语调来观察和记录日常生活中种种的风俗习惯,文笔从容朴实,风格古朴。在农村风俗中,婚礼、葬礼以及节日,无疑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别洛夫极为细致地描写了苏联农民的文化与生活,这种细腻的描写超越了阶级和社会,它是民族的,也是人类的。作者所观察的是有关人类社会本质的普遍性问题。他对农村风俗习惯的观察比一般描写农村风俗的作家具有更深刻的洞察力和概括能力,体现了他对俄罗斯文化和俄罗斯人民的深厚感情。

婚礼、葬礼以及节日都是民俗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仪式,在人的生活和生命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仪式首先呈现为一种时间的现象。仪式的时间并不是一个一般的时间,而是一个特别的时间。它是对于一般时间的中断和区分,具有一种标志性的意义,将本来前后相沿的线性时间截然区分开来。例如,啤酒节表现为一年两度的畅饮,体现乡邻间热情的交往,使邻里感情的联系更加融洽和亲密;婚礼是两个人单身生活的结束,标志着人的生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告别年轻时的无忧无虑,组成家庭,养育子女,负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开始真正的成人生活;葬礼是一个人告别人世的最后的仪式,是生者对于死者最后的告别,它提供一个特别的时刻,人们可以尽情地发泄悲伤的情绪,寄托哀思,然后在生与死之间划下截然分明的鸿沟,使生者在心理上能够明确地接受死者已逝的事实,从而继续新的生活。

其次,仪式可以使人们通过这个特别时间的重复或者轮回更确定生命的意义。重复是回到同一天去,并回到这一天所发生的事情中去。从人类学意义上讲,这是对人的生命经历的一种体认,通过这种重复使过去的时间复活,产生新的意义。重复的基本方式表现为举行仪式。节日的庆祝具有狂欢的特性,它体现在许多方面: 身体的、心灵的、语言的等活动,比如畅饮、畅谈、青年男女的载歌载舞……通过这种种方式,人们陶醉于节日之中,也就是与节日合为一体。而在婚礼和葬礼上,人们往往会回忆起从前快乐或哀伤的时刻,过去的回忆复活,现在的时刻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同样也将成为回忆,并等待下一次的被记起。

别洛夫的文笔生动活泼,观察细致入微,《和谐》几乎成了了解俄罗斯文化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百科全书”。

(王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