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及鉴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①;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②,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盖在殷忧③,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④;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⑤,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⑥,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⑦;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⑧。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⑨!

【注释】

 ①浚 (jun):疏通。②神器: 帝位、政权。典出《老子》: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域中: 天地间,国内。③殷忧: 深重的忧患。④吴越: 春秋时两个敌对的国家。此处或作“胡越”,指古代的两个民族: 胡在北,越在南,喻关系疏远。⑤董: 督责。⑥怨不在大: 引起百姓怨恨的不一定是大事。见《尚书·康诰》: “怨不在大,亦不在小。” 可畏惟人: 可怕的是众人。典出 《尚书·大禹谟》: “可畏非民。”孔传: “君失道,民叛之,故可畏。” 载舟覆舟: 《荀子·王制》: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喻君民关系。⑦见可欲: 看见可供自己享受,能满足自己欲望的东西。典出 《老子》: “不可见欲,使民心不乱。” 高危: 地位高容易出危险。典出 《孝经·诸侯》: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 自牧: 自我修养。见《易经·谦》: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盘游: 游乐,见 《书·王子之歌》: “乃盘游无度。”三驱: 也叫 “三田”,指一年中田猎三次。慎始而敬终: 指做事自始至终都要谨慎。虑壅 (yong) 蔽: 忧虑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黜 (chu) 恶: 斥退邪恶之人。⑧九德: 九种美德。典出 《尚书·皋陶谟》: “行有九德”,就是 “宽而栗(宽弘而庄严),柔而立 (柔和而能立事),愿而恭 (诚实而恭肃),乱而敬 (能治事而谨慎),扰而毅 (驯服而果敢),直而温(正直而温和),简而廉 (简易而方正),刚而塞 (刚断而充实),强而义 (倔强而合于道理)。”⑨垂拱而治: 垂衣拱手,不多言语,无为而治。代百司之职: 指事事都过问,代行下属百官的职务,处理一切。

【译文】 

我听说希望树木长得茂盛,必定要使它的根柢牢固; 想要水流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 想要国家政局安稳,务须多多积德行善。源头不深邃畅通却想水流长远,根柢不牢固扎实却望树木生长,恩德不厚重却盼国家安定,我虽是卑下愚蠢的人,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是英明的圣哲啊! 君主担负着治理天下的重任,在国内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不考虑身处安乐时想到危险,力戒奢侈而提倡节俭,这也就像砍树根而希望树木茂盛,堵塞源头却希望水流长远一样啊!

过去所有的君主,秉承上天的使命开创基业,开始时好的确实很多,能坚持到最后的就很少。这难道不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困难吗? 创业时处于艰难深忧中,必定会竭尽诚意来对待部下和百姓; 一旦功成得意后,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诚待人,即便像吴越那样极其对立的仇敌,也可亲密团结成一个整体; 傲慢待人,即使是骨肉兄弟也会疏远得像过路人。虽然采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以威势和怒吼去震慑,结果下属总是只图免罚而应付,心里却不怀好意,表面上恭顺,内心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是人心背离百姓像水一样,既可以载船也可能翻船,这是应该高度谨慎的。

君主假如真能在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就想到要克制欲望,知道满足而警戒自己; 将要大兴土木而劳民伤财时,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得以安居、休息; 想到地位高而危险大时,就应谦虚和蔼并加强自身修养; 害怕自满会遭受损失时,就要想到江河大海能容纳百川的度量。陶醉于游乐、打猎的欢乐时,就要想到古代的帝王诸侯一年中只能出猎三次的限度; 担忧自己松散懈惰时,就时刻想到办事应慎始慎终; 怕受左右蒙敝,就想到应该虚怀若谷,广泛采纳下属的意见; 想到奸佞谗言的危害性时,就要端正自己,斥退小人。打算施恩行赏时,就该想想是不是因为一时高兴而滥赏; 将要惩处人时,就要考虑自己是否因一时之怒而乱罚。总括这十个“想到”,发扬九种美德,选拔贤能的人而任用,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那么聪明的人便会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会使出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传播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以忠心报效祖国。文臣武将都得到任用,就可以垂衣拱手而使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又哪里需要君王事必躬亲、劳神费心地代替百官行使下属的职务呢!

【鉴赏】 

这是魏徵进呈唐太宗的奏章,开篇即以树木、河流的比喻起兴,深入浅出、自然巧妙地奉上“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的论点,既紧扣了主题,又引出了主旨: 劝太宗“十思”。为了达到“思国之安者” 的目的,作者不仅从正面提出 “固本”、“浚源” 的见解,还从反面加以发挥: “源不深”、“根不固”便不可能 “流远”、“木长”,从而进一步证明 “德不厚”而 “思国之安” 就更不可能。接着,作者还明确指出: 仁君应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而不能“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作者以事喻理、设喻引论,从正反两方面作了阐述,遂使本文一开始便立论坚实、说理透彻。第二段以历代君王成败得失的事例和 “载舟覆舟”、“奔车朽索” 的比喻,分析“取易守难” 的道理,归结出 “可畏惟人”,争取人心的重要; 说明人君应善始善终、竭诚待下、谨慎从事,人心向背关系着国家的存亡。作者在此仍采用了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的手法,行文单刀直入,一反历代谏臣委婉陈辞、不敢直言的旧套,给人以语言犀利、胆略过人之感。作者通过反复开导,最后向太宗具体提出了 “十思” 的内容,再次劝谕不能 “纵情”、“傲物”,应 “简能而任”、“择善而从”,方能实现天下大治。

本文是一篇骈偶文,内容充实、一气呵成,结构谨严、语言简明,虽大量采用对偶、排比,却不拘声律、不事雕琢,用典既不太多,化得亦自然贴切。全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口气既严肃又谦恭; 说明问题时直言不讳、语重心长、态度恳切,同时文思曲折、跌宕有致,很具说服力。使太宗不仅能接受,还十分赞赏,亲自写诏书嘉许魏徵,并放诸案头,以资警惕。

字数:2771

知识来源: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271-273页.